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印染含锑废水概述 | 第16-21页 |
1.2.1 锑的来源 | 第16-18页 |
1.2.2 锑的危害 | 第18-21页 |
1.3 含锑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1.3.1 化学沉淀法 | 第21-22页 |
1.3.2 电化学方法 | 第22-23页 |
1.3.3 吸附法 | 第23-24页 |
1.3.4 膜分离技术 | 第24-25页 |
1.3.5 离子交换法 | 第25页 |
1.4 纳米铁去除含锑废水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45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31-36页 |
2.2.1 Sb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 第31页 |
2.2.2 生化系统影响实验 | 第31-33页 |
2.2.3 混凝实验 | 第33-34页 |
2.2.4 吸附实验 | 第34-36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6-43页 |
2.3.1 Sb浓度测定 | 第36-38页 |
2.3.2 Sb形态分析 | 第38-40页 |
2.3.3 COD的测定 | 第40-42页 |
2.3.4 活性污泥指标的测定 | 第42页 |
2.3.5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42-43页 |
2.4 吸附材料的表征 | 第43-45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43页 |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3-44页 |
2.4.3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SEM)和X射线能谱(EDS) | 第44页 |
2.4.4 比表面积(BET)和孔径分布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印染企业污水预处理系统对Sb的削减效果评价 | 第45-58页 |
3.1 前言 | 第45页 |
3.2 印染企业A污水预处理系统对Sb的削减效果 | 第45-51页 |
3.2.1 工艺流程及现有水质情况 | 第45-47页 |
3.2.2 各单元出水Sb浓度及削减效果评价 | 第47-51页 |
3.2.3 Sb存在形态变化 | 第51页 |
3.3 印染企业B污水处理系统对Sb的削减效果 | 第51-57页 |
3.3.1 工艺流程及现有水质情况 | 第51-53页 |
3.3.2 各单元出水Sb浓度及削减效果评价 | 第53-56页 |
3.3.3 Sb存在形态变化 | 第56-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以印染废水为主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Sb的削减效果评价 | 第58-67页 |
4.1 前言 | 第58页 |
4.2 以印染废水为主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Sb的削减效果 | 第58-62页 |
4.2.1 工艺流程及现有水质情况 | 第58-59页 |
4.2.2 各单元出水Sb浓度及削减效果评价 | 第59-62页 |
4.2.3 Sb存在形态变化 | 第62页 |
4.3 Sb(Ⅴ)浓度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 第62-66页 |
4.3.1 Sb(Ⅴ)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63页 |
4.3.2 Sb(Ⅴ)浓度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 第63-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印染Sb废水混凝沉淀强化预处理技术研究 | 第67-73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混凝剂的筛选 | 第67-68页 |
5.3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68-70页 |
5.3.1 初始pH的优化 | 第68-69页 |
5.3.2 PFS投加量的优化 | 第69-70页 |
5.3.3 絮凝时间的优化 | 第70页 |
5.4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0-71页 |
5.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印染Sb废水nZVI/AC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 第73-84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吸附材料的表征 | 第73-78页 |
6.2.1 XRD分析 | 第73-74页 |
6.2.2 XPS分析 | 第74页 |
6.2.3 SEM分析 | 第74-75页 |
6.2.4 EDS分析 | 第75-77页 |
6.2.5 BET与孔径分布分析 | 第77-78页 |
6.3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78-81页 |
6.3.1 体系的优化 | 第78-79页 |
6.3.2 负载量的优化 | 第79-80页 |
6.3.3 初始pH的优化 | 第80-81页 |
6.3.4 吸附剂投加量的优化 | 第81页 |
6.4 机理的研究 | 第81-83页 |
6.4.1 Fe~(2+)的影响 | 第81-82页 |
6.4.2 固体产物中Sb的价态分析 | 第82-83页 |
6.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7.1 结论 | 第84-85页 |
7.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