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7-1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研究背景 | 第7页 |
2、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第8-10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3、创新点 | 第10页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研究内容 | 第10页 |
2、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1、生态与意识 | 第10-11页 |
2、生态意识 | 第11-12页 |
3、农民生态意识培育 | 第12页 |
二、生态意识的思想基础 | 第12-15页 |
(一) 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思想 | 第12-13页 |
1、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 第12-13页 |
2、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 第13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 第13-15页 |
1、以尊重、爱护的态度面对自然 | 第14页 |
2、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14-15页 |
(三) 新时期治国理念中的生态思想 | 第15页 |
1、科学发展观 | 第15页 |
2、美丽中国 | 第15页 |
三、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 第15-19页 |
(一) 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紧迫性 | 第15-17页 |
1、农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 第16页 |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亟待重视 | 第16-17页 |
3、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亟待关注 | 第17页 |
(二) 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 第17-19页 |
1、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农民具备生态意识 | 第17-18页 |
2、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农民具备生态意识 | 第18页 |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农民具备生态意识 | 第18-19页 |
四、山西省泽州县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现状调查 | 第19-23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19-20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20页 |
(三) 调查结果 | 第20-23页 |
1、农民生态意识现状 | 第20-22页 |
2、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现状 | 第22-23页 |
五、农民生态意识及其培育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一) 农民生态意识的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1、农民能认识到环境污染,但忧患意识缺乏 | 第23-24页 |
2、农民积极关注生态问题,但责任意识缺失 | 第24页 |
3、农民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但参与程度较低 | 第24-25页 |
4、农民持有传统节俭态度,但生态消费匮乏 | 第25页 |
(二) 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1、培育者的生态理论知识不够丰富 | 第25-26页 |
2、生态意识培育的途径不够有效 | 第26-27页 |
3、生态意识培育的目标不够明确 | 第27页 |
4、生态意识培育的环境有待改善 | 第27-28页 |
5、生态意识培育的内容不够全面 | 第28页 |
六、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28-38页 |
(一) 培育者:建立具有丰富生态理论知识的培育队伍 | 第28-30页 |
1、丰富与扩充农民生态意识培育者的队伍 | 第28-29页 |
2、多种手段提高培育者自身的生态理论知识水平 | 第29-30页 |
(二) 农民:强化当地农民的生态主体意识 | 第30-32页 |
1、维护生态权利,承担生态责任 | 第30-31页 |
2、提高农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三) 培育环境:创建有利于生态意识培育的环境 | 第32-35页 |
1、加强农村制度环境建设 | 第32-33页 |
2、创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 | 第33-35页 |
(四) 培育内容:完善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内容 | 第35-38页 |
1、普及环境知识 | 第35-36页 |
2、培养生态道德 | 第36-37页 |
3、引导生态消费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Abstract | 第42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