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抑郁 | 第11-16页 |
1.1.1 抑郁的含义 | 第11页 |
1.1.2 抑郁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3 抑郁的理论 | 第12-15页 |
1.1.4 抑郁的测量 | 第15-16页 |
1.1.5 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2 应对方式 | 第16-20页 |
1.2.1 应对的含义 | 第16-17页 |
1.2.2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7页 |
1.2.3 应对的理论模型 | 第17-19页 |
1.2.4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3 抑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20页 |
1.4 考前心理辅导的现状 | 第20-23页 |
1.4.1 导致考试心理问题的原因 | 第20-21页 |
1.4.2 考前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2.1.1 以往研究的局限 | 第23页 |
2.1.2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2.1.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2.2 研究对象及施测过程 | 第25页 |
2.2.3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2.2.4 研究工具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26-27页 |
2.2.5 施测程序 | 第27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2.7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9-39页 |
3.1 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29页 |
3.2 高中生抑郁和应对方式在前后测上的配对样本t检验 | 第29-30页 |
3.3 高中生考前抑郁的检出率 | 第30-31页 |
3.4 不同抑郁状况的高中生在应对方式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 | 第31页 |
3.5 应对方式各维度内部及其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3.6 应对方式和抑郁的交叉滞后研究及多组比较 | 第32-39页 |
3.6.1 应对方式和抑郁的交叉滞后研究 | 第32-35页 |
3.6.2 应对方式和抑郁交叉滞后研究的多组比较(性别差异) | 第35-3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9-45页 |
4.1 高中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性别差异 | 第39页 |
4.2 高中生应对方式和抑郁前后测的变化 | 第39页 |
4.3 高中生抑郁的检出率 | 第39-40页 |
4.4 高中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相关讨论 | 第40-41页 |
4.4.1 应对方式各维度内部相关性的讨论 | 第40-41页 |
4.4.2 应对方式各维度和抑郁间相关性的讨论 | 第41页 |
4.5 高中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相互预测关系 | 第41-44页 |
4.5.1 应对方式和抑郁的交叉滞后研究 | 第41-43页 |
4.5.2 男女生在应对方式和抑郁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模式上的比较 | 第43-44页 |
4.6 高中生考前抑郁和应对方式相互影响对现实的启示 | 第44-4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5.2 研究创新 | 第45-46页 |
5.3 研究不足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