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社会情绪学习概述 | 第12-15页 |
1.1.1 社会情绪学习的提出 | 第12页 |
1.1.2 社会情绪学习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3 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要素 | 第13页 |
1.1.4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重要意义 | 第13-15页 |
1.2 情绪自我觉知 | 第15-17页 |
1.2.1 情绪自我觉知的概念 | 第15页 |
1.2.2 情绪自我觉知的成分 | 第15-16页 |
1.2.3 情绪自我觉知的测量 | 第16-17页 |
1.3 国外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1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效果 | 第17页 |
1.3.2 影响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实施效果的因素 | 第17页 |
1.3.3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实施的困难和问题 | 第17页 |
1.4 国内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 | 第20-24页 |
2.1 中国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的现状 | 第20页 |
2.2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2.3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4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4.2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6 对干预效果的预期 | 第22-24页 |
第3章 初中生情绪自我觉知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 | 第24-30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1.1 梅耶和萨罗维的情绪智力理论 | 第24页 |
3.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4-25页 |
3.1.3 团体动力学原理 | 第25页 |
3.1.4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 第25-26页 |
3.2 课程框架设计 | 第26-27页 |
3.2.1 课程目标设计 | 第26-27页 |
3.2.2 课程培养模式设计 | 第27页 |
3.3 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及案例呈现 | 第27-30页 |
第4章 研究一:初中生情绪自我觉知课程对七年级学生情绪智力、心理弹性和行为的影响 | 第30-3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4.3.1 被试 | 第30-32页 |
4.3.2 测量工具 | 第32-33页 |
4.3.3 研究程序 | 第33-35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35-36页 |
4.5 讨论(见总讨论) | 第36页 |
4.6 结论 | 第36-38页 |
第5章 研究二:初中生情绪自我觉知课程对七年级学生认识优势能力的提升效果 | 第38-52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8-46页 |
5.2.1 质性研究 | 第38页 |
5.2.2 量化研究 | 第38-39页 |
5.2.3 数据和资料的获得 | 第39页 |
5.2.4 研究程序 | 第39-46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46-51页 |
5.3.1 认识优势的水平 | 第46-47页 |
5.3.2 认识优势的内容 | 第47-49页 |
5.3.3 优势使用 | 第49-50页 |
5.3.4 评分者一致性的评估 | 第50-51页 |
5.4 讨论(见总讨论) | 第51页 |
5.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6章 研究三:对社团成员的个案研究 | 第52-56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52页 |
6.2 资料收集 | 第52-53页 |
6.2.1 家长反馈表 | 第52页 |
6.2.2 教师反馈表 | 第52页 |
6.2.3 学生反馈 | 第52-53页 |
6.2.4 视频资料 | 第53页 |
6.2.5 期末试卷 | 第53页 |
6.3 个案分析 | 第53-54页 |
6.4 讨论与反思 | 第54-56页 |
第7章 总讨论和结论 | 第56-64页 |
7.1 讨论 | 第56-63页 |
7.1.1 对结果的讨论 | 第56-61页 |
7.1.2 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7.1.3 启示 | 第62-63页 |
7.2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