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 ·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的问题研究 | 第14-15页 |
| ·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路径研究 | 第15-16页 |
| ·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研究现状的小结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 2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及“失范”的现实诠释 | 第19-28页 |
|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 第19-23页 |
| ·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 | 第19-22页 |
|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 | 第22-23页 |
| ·“失范”的含义 | 第23-25页 |
| ·西方学者对“失范”含义的认识 | 第23-24页 |
| ·国内学者对“失范”含义的认识 | 第24-25页 |
| ·笔者对“失范”含义的理解 | 第25页 |
|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失范”的现实诠释 | 第25-28页 |
|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与之发生偏离 | 第26页 |
|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与之完全背离 | 第26-28页 |
| 3 重庆市部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失范”现象调研 | 第28-35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第28页 |
|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28-35页 |
| 4 新时期重庆市部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失范”的表现 | 第35-40页 |
| ·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失范”,践行群众路线意识“弱化” | 第35-36页 |
| ·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方法“失范”,践行群众路线行为“越轨” | 第36-37页 |
| ·部分党员干部应对环境变化“失范”,践行群众路线存在“真空”领域 | 第37-38页 |
| ·部分党员干部行为决策“失范”,对群众路线彻底“颠覆” | 第38-40页 |
| 5 新时期部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失范”原因分析 | 第40-50页 |
| ·党员干部自身方面原因 | 第40-43页 |
| ·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漠 | 第40页 |
| ·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念扭曲 | 第40-41页 |
| ·部分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不高 | 第41-42页 |
| ·部分党员干部执政能力不足 | 第42-43页 |
| ·应对人民群众的新变化相对滞后 | 第43-45页 |
| ·未及时跟上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提高 | 第43-44页 |
| ·未有效应对人民群众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 | 第44页 |
| ·未科学应对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 第44-45页 |
| ·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45-48页 |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 | 第46-47页 |
| ·网络监督环境的挑战 | 第47-48页 |
| ·西方价值观念的分化 | 第48页 |
| ·长效惩处监督机制的不足 | 第48-50页 |
| ·党员干部主体缺乏长效惩处机制 | 第48-49页 |
| ·群众监督缺乏长效规范机制 | 第49-50页 |
| 6 应对部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失范”现象措施 | 第50-63页 |
| ·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 第50-54页 |
| ·强化新时期党员干部宗旨意识 | 第50-51页 |
| ·树立新时期党员干部正确价值观念 | 第51-52页 |
| ·培养新时期党员干部良好道德修养 | 第52-53页 |
| ·提高新时期党员干部科学执政水平 | 第53-54页 |
| ·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变化 | 第54-57页 |
| ·依靠民主法治维护群众利益权益 | 第54-55页 |
| ·加强新时期集体主义教育 | 第55-56页 |
| ·做好新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 | 第56-57页 |
| ·应对新时期外部环境新变化 | 第57-61页 |
| ·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 第57-58页 |
| ·淡化唯利是从的社会气息 | 第58-59页 |
| ·利用网络跟群众走得更近 | 第59-60页 |
|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 第60-61页 |
| ·应对新时期群众工作中长效机制的不足 | 第61-63页 |
| ·建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三严三实”长效机制 | 第61-62页 |
| ·建立完善群众监督长效机制 | 第62-6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A | 第68-69页 |
| 附录B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