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8-22页 |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孤儿及初中孤儿 | 第8页 |
·自我污名及孤儿自我污名 | 第8-9页 |
·接受与实现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 第9页 |
2 国内关于孤儿心理的研究 | 第9-11页 |
·关于孤儿一般心理问题的研究 | 第9-10页 |
·关于孤儿特殊心理问题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孤儿的心理干预研究 | 第11页 |
3 国内外关于自我污名的研究 | 第11-16页 |
·自我污名形成机制 | 第11-12页 |
·自我污名的测量 | 第12页 |
·自我污名的消极影响 | 第12-13页 |
·自我污名的干预研究 | 第13-16页 |
4 关于接受与实现疗法(ACT)的研究 | 第16-19页 |
·ACT的哲学背景 | 第16页 |
·ACT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ACT的心理病理与治疗模型 | 第17-18页 |
·国外关于ACT的实证研究 | 第18页 |
·ACT在我国的发展 | 第18-19页 |
5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缺少系统、可行的调节初中孤儿高自我污名的干预方案 | 第19页 |
·缺乏应用接受与实现疗法对孤儿自我污名问题进行干预 | 第19页 |
·我国孤儿学校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有待丰富和发展 | 第19-20页 |
6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7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1 筛选被试 | 第22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2-24页 |
·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自陈问卷 | 第22页 |
·自行设计的《高自我污名初中孤儿去污化团体干预方案》 | 第22-24页 |
·学生成长日记 | 第24页 |
·实验场地及其他工具 | 第24页 |
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24-25页 |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前测 | 第24页 |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 | 第24-25页 |
·后测 | 第25页 |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25页 |
4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9页 |
1 团体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 | 第26-34页 |
·团体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污名前测分数的同质性检验 | 第26页 |
·团体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污名分数的差异检验 | 第26-29页 |
·实验组团体干预效果的追踪分析 | 第29-34页 |
2 学生成长日记记录的团体干预效果的质化分析 | 第34-39页 |
·对自我身份敏感干预效果的成长日记整理 | 第34-36页 |
·对自我懈怠干预效果的成长日记整理 | 第36页 |
·对自我疏离干预效果的成长日记整理 | 第36-37页 |
·对自我狭隘干预效果的成长日记整理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5页 |
1 团体干预有效性的作用机理 | 第39-42页 |
·自我身份敏感干预 | 第39页 |
·自我懈怠干预 | 第39-40页 |
·自我疏离干预 | 第40页 |
·自我狭隘干预 | 第40-41页 |
·ACT与团体辅导形式相结合促进了干预效果的持续性 | 第41-42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42页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42页 |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42页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42-43页 |
·关于团体干预方案的适用性 | 第42-43页 |
·关于团体干预效果评估的方式 | 第43页 |
4 建议 | 第43-45页 |
·高自我污名的初中孤儿应该积极接纳自己,活在当下 | 第43页 |
·学校应加强对初中孤儿自我污名问题的重视 | 第43-44页 |
·教师应提高对高自我污名孤儿的关注 | 第44页 |
·社会应给孤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外界进行交流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附录1 儿童自我认识调查问卷 | 第53-54页 |
附录2 《高自我污名初中孤儿去污化团体干预方案》实施的具体内容 | 第54-57页 |
附录3 学生成长日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