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 关于叶圣陶编写的小学国语教科书的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二) 关于语文教课书选文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叶圣陶主编的小学国语教科书简介 | 第19-26页 |
一、 民国时期叶圣陶编写小学国语教科书履历 | 第19-20页 |
(一) 担任小学教职时期——积累语文学科教学经验 | 第19页 |
(二) 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编写时期——积累教科书编写经验 | 第19-20页 |
(三) 开明书店国语教科书编写时期——主持教科书编写 | 第20页 |
二、 《开明国语课本》概览 | 第20-21页 |
(一) 《开明国语课本》编写的时代背景 | 第20-21页 |
(二) 《开明国语课本》的基本体例 | 第21页 |
三、 《普益国语课本》概览 | 第21-23页 |
(一) 《普益国语课本》编写的时代背景 | 第21-22页 |
(二) 《普益国语课本》的基本体例 | 第22-23页 |
四、 《开明国语读本》概览 | 第23-26页 |
(一) 《开明国语读本》编写的时代背景 | 第23-24页 |
(二) 《开明国语读本》的基本体例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多视角透视 | 第26-39页 |
一、 叶圣陶三套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内容分析 | 第26-29页 |
(一) 选文内容分类依据及统计数据 | 第26-27页 |
(二) 三套教科书中“生活生产”题材选文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 第27-28页 |
(三) 三套教科书中“自然地理”题材选文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 第28页 |
(四) 三套教科书中“历史文化”题材选文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 第28-29页 |
(五) 三套教科书中其他三类题材选文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 第29页 |
二、 叶圣陶三套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形式分析 | 第29-35页 |
(一) 叶圣陶三套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体裁分析 | 第29-32页 |
(二) 叶圣陶三套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语用分析 | 第32-34页 |
(三) 叶圣陶三套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语言风格分析 | 第34-35页 |
三、 叶圣陶三套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来源分析 | 第35-37页 |
(一) 教科书选文是其个人的创作与改编 | 第35-36页 |
(二) 选文改编来源及其内容形式分析 | 第36-37页 |
四、 叶圣陶三套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编排分析 | 第37-39页 |
(一) 《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编排分析 | 第37-38页 |
(二) 《普益国语课本》与《开明国语读本》选文编排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特点评析 | 第39-46页 |
一、 民国时期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一) 受实用主义思潮教育影响——选文以儿童为中心 | 第39-41页 |
(二) 受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选文渗透国家观念 | 第41页 |
(三) 受科学教育思潮影响——选文重科学性与规范性 | 第41-43页 |
(四) 受职业教育思潮影响——选文注重职业启蒙 | 第43-44页 |
二、 对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的简要评价 | 第44-46页 |
(一) 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的价值 | 第44-45页 |
(二) 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的不足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关于民国时期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的借鉴与启示 | 第46-51页 |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立足语文教育 | 第46-49页 |
(一) 选文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第46-47页 |
(二) 选文要秉持文质兼美标准 | 第47-49页 |
二、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适应儿童学习 | 第49页 |
(一) 选文多元化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第49页 |
(二) 选文适应学生接受能力利培养趣味 | 第49页 |
三、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者兼具教学经验与写作编辑能力亦是必需 | 第49-51页 |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者应具备一定教学经验 | 第49-50页 |
(二)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者应具备一定写作编辑能力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