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山东民歌与山西民歌产生及形成背景研究 | 第10-19页 |
| 1、历史源流 | 第10-12页 |
| (1) 山东民歌的历史源流 | 第10-11页 |
| (2) 山西民歌的历史源流 | 第11-12页 |
| 2、地理和自然环境 | 第12-13页 |
| (1) 山东民歌形成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 第12页 |
| (2) 山西民歌形成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 第12-13页 |
| 3. 民风民俗 | 第13-15页 |
| (1) 山东地区的民风民俗 | 第13-14页 |
| (2) 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 | 第14-15页 |
| 4.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包楞调》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形成背景 | 第15-19页 |
| (1) 山东民歌《包楞调》的创作背景 | 第15-16页 |
| (2) 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形成背景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山东民歌与山西民歌艺术特色对比研究 | 第19-26页 |
| 1. 音乐特点 | 第19-20页 |
| (1) 音阶调式特征 | 第19页 |
| (2) 旋律发展特征 | 第19页 |
| (3) 节奏节拍特征 | 第19-20页 |
| (4) 曲式结构特征 | 第20页 |
| 2. 文学特点 | 第20-26页 |
| (1) 恰到好处的歌词之美 | 第20-23页 |
| (2) 锦上添花的修辞之美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山东民歌和山西民歌的演唱实践对比分析——以《包楞调》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为例 | 第26-49页 |
| 1. 润腔在演唱中的韵味作用 | 第26-37页 |
| (1) 方言 | 第26-29页 |
| (2) 咬字和吐字 | 第29-32页 |
| (3) 装饰音 | 第32-35页 |
| (4) 真假声 | 第35-36页 |
| (5) 衬字和衬词 | 第36-37页 |
| 2. 特色运腔在演唱中的修饰作用 | 第37-43页 |
| (1) 直腔 | 第37-38页 |
| (2) 滑腔 | 第38-39页 |
| (3) 断腔 | 第39-40页 |
| (4) 哭腔 | 第40-41页 |
| (5) 甩腔 | 第41-42页 |
| (6) 连腔 | 第42-43页 |
| 3. 气息在演唱中的动力作用 | 第43-45页 |
| 4. 共鸣在演唱中的美化作用 | 第45-46页 |
| 5. 情感在演唱中的创造作用 | 第46-48页 |
| 6. 心态在演唱中的调整作用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