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导论 | 第8-15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 第8页 |
|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研究的重点 | 第13页 |
| ·研究的难点 | 第13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23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15-20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条件 | 第15-17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 | 第17-20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20-23页 |
| ·单向控制型社会管理阶段 | 第20-21页 |
| ·走向管理与服务的社会管理阶段 | 第21页 |
| ·多元、互动、合作的创新社会治理阶段 | 第21-23页 |
| 3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30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 | 第23-26页 |
| ·科学定位政府职能 | 第23-24页 |
| ·有序推进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 第24-25页 |
| ·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服务民生 | 第25-26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治理方式:由强制转向协同治理 | 第26-27页 |
| ·从集权治理转向分权治理 | 第26页 |
| ·从强制治理转向民主协商治理 | 第26-27页 |
| ·从法治治理转向德法并治 | 第27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治理目标:由工具性转向价值性 | 第27-30页 |
| ·倡导民主法治,体现公正价值 | 第28页 |
| ·追求公共利益,重视人本价值 | 第28页 |
| ·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健康和谐 | 第28-30页 |
| 4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 第30-36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立足点是社会有机体理论 | 第30-31页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 第30-31页 |
| ·“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格局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新范式.. 24 | 第31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主体是人民主体理论 | 第31-33页 |
|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理论 | 第31-32页 |
|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32-33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动力是社会矛盾理论 | 第33-34页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 | 第33页 |
|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最终奋斗目标 | 第33-34页 |
|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主导力量是国家职能理论 | 第34-36页 |
| ·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职能理论 | 第34-35页 |
| ·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要求 | 第35-36页 |
| 5.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36-44页 |
| ·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36-38页 |
| ·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 第36-37页 |
| ·发挥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协调作用 | 第37-38页 |
| ·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38-40页 |
| ·发挥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的“同辈中的长者”作用 | 第38-39页 |
| ·保障社会成员及其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合作共治地位 | 第39-40页 |
| ·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第40页 |
| ·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0-44页 |
| ·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 | 第40-41页 |
| ·政治建设是制度保障 | 第41页 |
| ·文化建设是思想灵魂 | 第41-42页 |
| ·社会建设是必要条件 | 第42页 |
|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有之义 | 第42-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