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范畴分析 | 第15-26页 |
一、收集证据的含义 | 第15-17页 |
(一) 收集证据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收集证据的内容 | 第15-17页 |
二、当事人收集证据行为的性质分析 | 第17-21页 |
(一) 关于当事人收集证据行为的性质几种不同观点 | 第18-19页 |
(二) 当事人收集证据行为是一项权利行为 | 第19-20页 |
(三) 收集证据权与证明权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三、构建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21-23页 |
(一) 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 | 第21-22页 |
(二) 有助于维护程序正义 | 第22-23页 |
(三) 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 | 第23页 |
四、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与相关证据制度的关系 | 第23-26页 |
(一) 当事人收集证据与证明责任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 当事人收集证据与证明标准的关系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我国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一、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6-27页 |
(一)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91年 | 第26页 |
(二) 第二阶段——1991年至2002年 | 第26-27页 |
(三)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 第27页 |
二、现行收集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一) 微观层面,法律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方法规定甚少 | 第27-29页 |
(二) 宏观层面,现行收集证据制度与相关证据制度存在冲突 | 第29-30页 |
三、现行收集证据制度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一) 权利与义务的失衡 | 第30-31页 |
(二) 责任与权利的不均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比较法分析 | 第33-41页 |
一、英美法系——独立、完整的证据开示程序 | 第33-36页 |
(一) 证据开示的方法 | 第33-35页 |
(二) 违反证据开示程序的制裁措施 | 第35-36页 |
(三) 特权规则 | 第36页 |
二、大陆法系——零散的收集证据方法 | 第36-38页 |
(一) 文书提出命令 | 第36-37页 |
(二) 书证传达 | 第37页 |
(三) 当事人照会制度 | 第37-38页 |
(四) 独立诉讼 | 第38页 |
三、两大法系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评析 | 第38-41页 |
(一) 两大法系收集证据制度的差异 | 第38-39页 |
(二) 两大法系收集证据制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39-40页 |
(三) 两大法系收集证据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完善 | 第41-50页 |
一、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具体方法 | 第41-44页 |
(一) 完善当事人陈述的收集方法 | 第42-43页 |
(二) 建立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收集证据令制度 | 第43-44页 |
(三) 完善证人证言收集方法 | 第44页 |
二、构建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运行的保障体系 | 第44-50页 |
(一) 观念革新 | 第44-45页 |
(二) 收集证据主体的保障机制 | 第45-47页 |
(三) 据收集对象的保障机制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