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8-1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25-27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7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 第29-34页 |
§2.1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29-30页 |
·生态道德的基本内涵 | 第29页 |
·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29-30页 |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30页 |
§2.2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30-34页 |
·应对生态危机的客观需要 | 第30-31页 |
·发展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要求 | 第31-32页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32页 |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32-33页 |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 第34-56页 |
§3.1 调查情况概述 | 第34-35页 |
·调查目的和方式 | 第34页 |
·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34页 |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3.2 调查结果 | 第35-53页 |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情况 | 第35-39页 |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环境知识掌握情况 | 第39-44页 |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情况 | 第44-49页 |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认同和诉求情况 | 第49-53页 |
§3.3 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主要问题 | 第53页 |
·客观因素 | 第53-54页 |
·主观因素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56-64页 |
§4.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第56-59页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 第56-57页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第57-59页 |
§4.2 地学哲学中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理论 | 第59-61页 |
·承认和尊重自然生存 | 第59页 |
·承认和尊重自然对策 | 第59-60页 |
·承认和尊重自然物质生产 | 第60页 |
·承认和尊重自然价值 | 第60页 |
·人地协调发展规律 | 第60-61页 |
§4.3 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61-64页 |
·道德教育目标 | 第61-62页 |
·道德教育过程 | 第62页 |
·道德教育途径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 第64-77页 |
§5.1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确立的依据 | 第64-66页 |
·生态道德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的方向 | 第64-65页 |
·生态道德素质现状决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 第65页 |
·地矿类专业特点决定内容的重点和切入点 | 第65-66页 |
§5.2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确定的原则 | 第66-68页 |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66页 |
·全面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66-67页 |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67页 |
·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67-68页 |
§5.3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内容 | 第68-77页 |
·生态环境知识教育 | 第68-72页 |
·生态道德观念教育 | 第72-74页 |
·生态道德规范教育 | 第74-77页 |
第六章 地矿专业知识及地学哲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 | 第77-87页 |
§6.1 地矿专业知识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 | 第77-83页 |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性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 第77-79页 |
·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 第79-80页 |
·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防治 | 第80-81页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 第81-82页 |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 第82-83页 |
§6.2 地学哲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 | 第83-87页 |
·地质运动基本规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 | 第83-84页 |
·地学价值论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 | 第84-85页 |
·人地关系理论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 | 第85-87页 |
第七章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 | 第87-100页 |
§7.1 地矿类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 第87-92页 |
·渗透原则 | 第87-88页 |
·案例分析——以《普通地质学》为例 | 第88-91页 |
·保障体系 | 第91-92页 |
§7.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 第92-95页 |
·现有教育资源的挖掘 | 第92-93页 |
·相关教育内容的扩充 | 第93-94页 |
·合理教学方式的运用 | 第94-95页 |
§7.3 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贯穿生态道德教育 | 第95-97页 |
·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 | 第95-96页 |
·相关人员的教育引导 | 第96页 |
·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 第96-97页 |
§7.4 自我教育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 | 第97-100页 |
·自主学习中自我生态道德教育 | 第97-98页 |
·实践中自我生态道德教育 | 第98页 |
·党团活动中自我生态道德教育 | 第98-99页 |
·网络生活中自我生态道德教育 | 第99-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附录 | 第110-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