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探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0. 绪论第12-18页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选题的背景第12页
     ·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相关文献综述第13-16页
     ·国民性相关的概念研究第13页
     ·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原因和根据第13-14页
     ·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内容第14页
     ·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途径选择第14-15页
     ·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成果和问题第15-16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第16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6页
     ·研究的逻辑结构第16页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6-17页
     ·文献法第16-17页
     ·历史分析法第17页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7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7-18页
1. 国民性相关概念第18-20页
   ·国民性第18-19页
   ·国民性改造第19页
   ·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第19-20页
2. 建国初期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第20-39页
   ·国民性改造的历史背景第20-23页
     ·新中国成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第20-22页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第22页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第22-23页
   ·改造内容第23-29页
     ·培养品德高尚的社会新人第23-26页
     ·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第26-29页
   ·改造途径第29-33页
     ·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第29-30页
     ·群众参与第30-31页
     ·发挥文艺塑造的作用第31-32页
     ·批评与自我批评第32-33页
   ·改造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第33-39页
     ·改造的成果第34-36页
     ·存在的问题第36-39页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第39-51页
   ·改造的历史背景第39-41页
     ·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39-40页
     ·党内整风第40-41页
     ·苏联“修正主义”引起毛泽东对革命前途担忧第41页
   ·改造的内容第41-44页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第41-43页
     ·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第43页
     ·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第43-44页
   ·改造的途径第44-48页
     ·教育改革和社会实践第45-47页
     ·发挥榜样的作用第47页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第47-48页
   ·改造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第48-51页
     ·改造的成果第48-50页
     ·存在的问题第50-51页
4. 文革时期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第51-62页
   ·改造的背景第51-52页
     ·中苏关系的继续恶化和反修防修的提出第51-52页
     ·对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夸大第52页
   ·改造的内容第52-55页
     ·培养社会多面手第52-53页
     ·促使干部革命化第53-54页
     ·促使知识分子劳动化第54页
     ·树立无产阶级世界新的精神面貌第54-55页
   ·改造的途径第55-57页
     ·干部下放第55-56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56页
     ·发动红卫兵运动第56-57页
   ·改造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第57-62页
     ·改造的成果第57-58页
     ·改造出现的问题第58-62页
5. 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评价与启示第62-68页
   ·对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评价第62-64页
     ·政治运动中对人进行改造是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特征第62-63页
     ·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始终是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点第63-64页
     ·崇高道德理想的塑造始终是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方向第64页
   ·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历史启示第64-68页
     ·重视社会实践第64-65页
     ·提倡通俗化和大众化第65-66页
     ·发挥榜样的作用第66页
     ·坚持移风易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第66-67页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性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后记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作—家庭增益对心理抑郁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心理契约违背为中介、以工作—家庭侵入为调节
下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研究--以A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