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学视域下的先秦儒家情感观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24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2-15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0页 |
三、论文结构框架 | 第20-24页 |
第一章 孔子的情感观念 | 第24-55页 |
第一节 西周—春秋时代敬德意识下的情感观念 | 第24-29页 |
一、人文精神的兴起与敬德意识 | 第24-27页 |
二、敬德意识下的伦理情感观念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孔子对人文精神的推进 | 第29-33页 |
一、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 | 第30-31页 |
二、孔子有关运命的观念 | 第31-32页 |
三、以“仁”释“礼”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价值行为的情感依据 | 第33-45页 |
一、仁爱情感:价值行为的依据 | 第34-38页 |
二、人性与直情 | 第38-42页 |
三、践行中的情与理 | 第42-45页 |
第四节 人生的情感归宿 | 第45-55页 |
一、“下学上达”之路 | 第45-48页 |
二、“乐”:人生的归宿 | 第48-55页 |
第二章 《大学》《中庸》《性自命出》中的情感观念 | 第55-77页 |
第一节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与情感 | 第56-63页 |
一、“格物致知” | 第56-61页 |
二、“诚意”与情感 | 第61-63页 |
第二节 《中庸》中的“诚”与“中和”情感 | 第63-70页 |
一、人性论与宇宙论的结合 | 第63-65页 |
二、“诚”与仁、孝之情 | 第65-67页 |
三、“中庸”与情感的“中和” | 第67-70页 |
第三节 《性自命出》中的“情”概念 | 第70-77页 |
一、“情生于性” | 第70-73页 |
二、情感与礼乐 | 第73-77页 |
第三章 孟子的情感观念 | 第77-111页 |
第一节 情善对性善论的支持 | 第78-90页 |
一、“性”概念的指称功能 | 第78-81页 |
二、“性”与“命” | 第81-83页 |
三、价值根据的内在性、自然性 | 第83-86页 |
四、“性善”与“四心(端)”之关系 | 第86-90页 |
第二节 “窃负而逃”与儒家情感原则 | 第90-100页 |
一、儒家情感原则的特征 | 第91-96页 |
二、对“情感原则”的分析与评价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乐”的三种类型 | 第100-111页 |
一、“乐天” | 第100-104页 |
二、“与民同乐”及德福之乐 | 第104-109页 |
三、三种“乐”的关系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荀子的情感观念 | 第111-132页 |
第一节 性情论 | 第112-121页 |
一、“天”观念的转变 | 第112-114页 |
二、“性”的界定与其具体内容间的矛盾 | 第114-118页 |
三、“性”、“情”、“欲”三者的关系 | 第118-121页 |
第二节 价值根据的转移 | 第121-132页 |
一、“礼”的突出 | 第122-125页 |
二、“仁”的地位的下降 | 第125-128页 |
三、“乐”对欲望的倾斜 | 第128-132页 |
第五章 先秦儒家情感观念的美学内涵及美学意义 | 第132-158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家情感观念的美学内涵 | 第132-141页 |
一、审美与“感性” | 第132-137页 |
二、“诚”、“仁”、“乐”与审美 | 第137-141页 |
第二节 先秦情感观念的美学意义 | 第141-158页 |
一、“良知”与审美活动 | 第141-146页 |
二、美学与伦理学 | 第14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致谢 | 第163-1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