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植物热激蛋白 70 的概述 | 第10-12页 |
·热激蛋白的发现与分类 | 第10页 |
·HSP70 的结构和分类 | 第10页 |
·HSP70 的调控机制和作用模式 | 第10-11页 |
·植物 HSP70 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HSP70 基因在植物中的分布 | 第11页 |
·HSP70 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第11页 |
·HSP70 基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1-12页 |
·棉花纤维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棉花的资源现状 | 第12页 |
·棉花纤维细胞发育模式 | 第12页 |
·棉花纤维发育与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的相似性 | 第12-13页 |
·棉花李氏突变体 | 第13-14页 |
·HSP70 基因在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水平 | 第13页 |
·HSP70 基因在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水平 | 第13-14页 |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雷蒙德氏棉 HSP70 基因家族的进化及其同源基因在陆地棉纤维中的表达分析 | 第15-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雷蒙德氏棉及其他物种 HSP70 基因家族的数据获取 | 第15页 |
·基因复制共线性分析 | 第15-16页 |
·HSP70 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和基序(motif)分布 | 第16页 |
·棉花 GrHSP70 基因结构分析 | 第16页 |
·棉纤维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16-17页 |
·深度测序表达谱的获得与分析 | 第16页 |
·棉纤维不同发育时期的 RNA 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16页 |
·RT-PCR 结果检测 | 第16-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7页 |
·雷蒙德氏棉基因组中的 HSP70 基因分析 | 第17页 |
·HSP70 基因家族序列特征和基序分布 | 第17-22页 |
·HSP70 基因在二倍体棉花 D 组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22-24页 |
·HSP70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24-25页 |
·HSP70 基因在陆地棉 TM-1 纤维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30页 |
3 陆地棉 GHHSP70 基因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 第30-43页 |
·陆地棉 GHHSP70 基因的克隆 | 第30-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RNA 提取 | 第30-31页 |
·CTAB 法提取 RNA | 第30-31页 |
·DNaseⅠ消化 | 第31页 |
·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31-32页 |
·棉花 GhHSP70-20 基因引物设计及 PCR 产物扩增 | 第32-35页 |
·PCR 产物胶回收 | 第33页 |
·T 载体重组质粒的连接反应 | 第33页 |
·重组子转化 | 第33-34页 |
·PCR 鉴定重组质粒测序 | 第34页 |
·序列测序及分析 | 第34-35页 |
·重组质粒 DNA 提取 | 第35页 |
·GRHSP70-20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35-37页 |
·瞬时表达载体 GrHSP70-20-sGFP 的构建 | 第35-36页 |
·引物设计 | 第35-36页 |
·GrHSP70-20 全长 CDS 扩增 | 第36页 |
·双酶切反应 | 第36页 |
·构建 GrHSP70-20-sGFP 载体 | 第36页 |
·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基因枪转化) | 第36-37页 |
·材料准备 | 第36页 |
·微弹制备 | 第36-37页 |
·质粒 DNA 的包裹 | 第37页 |
·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棉花叶片总 R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37-38页 |
·棉花 HSP70-20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8-40页 |
·GhHSP70-20 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第38-39页 |
·GhHSP70-20 结构域预测 | 第39页 |
·棉花 GhHSP70-20 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9-40页 |
·GhHSP70-20 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 | 第40-41页 |
·GhHSP70-20-sGFP 载体的构建 | 第40-41页 |
·GhHSP70-20 的亚细胞定位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4 GHHSP70-20 在棉花中的表达分析 | 第43-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植株材料 | 第43页 |
·棉花不同组织和纤维发育时期材料收集 | 第43页 |
·棉花幼苗高温胁迫处理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棉花各组织的总 RNA 提取及纯化 | 第43页 |
·实时定量 RT-PCR 分析 | 第43-45页 |
·RT-PCR 引物设计 | 第43-44页 |
·反转录 | 第44页 |
·PCR 检测反应 | 第44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反应 | 第44-45页 |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棉花 GhHSP70-20 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45-46页 |
·GhHSP70-20 基因在棉花各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 第46页 |
·GhHSP70-20 基因在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棉花 GhHSP70-20 受高温诱导表达 | 第47-48页 |
·棉花 HSP70-20 在李氏短绒突变体中的表达量低于野生型植株 | 第48页 |
·棉花 HSP70-20 在棉纤维发育的的不同时期具有表达差异性 | 第48-50页 |
5 GHHSP70-20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基因 | 第50-66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5页 |
·棉花 GhHSP70-20 基因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棉花 GhHSP70-20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50页 |
·过表达载体 pCXSN 质粒的获得 | 第50页 |
·pCXSN 载体酶切反应及胶回收 | 第50-51页 |
·GhHSP70-20 基因连接 pCXSN 载体 | 第51页 |
·棉花 GhHSP70-20 基因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页 |
·花絮浸染法转化拟南芥 | 第51-53页 |
·制备农杆菌感受态 | 第51-52页 |
·过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52页 |
·拟南芥的种植 | 第52页 |
·转基因的操作流程 | 第52-53页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 T1代筛选阳性植株 | 第53页 |
·阳性植株 PCR 检测 | 第53-54页 |
·拟南芥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53-54页 |
·PCR 检测 | 第54页 |
·转基因拟南芥 T1代 qRT-PCR 鉴定 | 第54-55页 |
·转基因拟南芥总 RNA 的提取 | 第54页 |
·荧光定量 PCR | 第54-55页 |
·萌发分析 | 第55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拟南芥对 NaCl 敏感性实验 | 第55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拟南芥对 ABA 敏感性实验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与鉴定 | 第55-60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性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56-57页 |
·转基因拟南芥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 | 第57-58页 |
·pCXSN- antiGhHSP70-20 拟南芥在 mRNA 水平的鉴定 | 第58-60页 |
·反义表达 GhHSP70-20 的转基因拟南芥增强了对盐和 ABA 敏感性 | 第60-65页 |
·盐胁迫下转 antiGhHSP70-20 基因拟南芥的萌发率低于野生型 | 第60-62页 |
·反义表达 GhHSP70-20 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对 ABA 敏感性增强 | 第62-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6 GHHSP70 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66-77页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植物材料 | 第66页 |
·菌种及克隆载体 | 第66页 |
·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GhHSP70-20 基因 Promoter::GUS 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66-68页 |
·CTAB 法提取棉花基因组 DNA | 第66页 |
·引物设计 | 第66-67页 |
·PCR 扩增启动子片段 | 第67页 |
·构建入门载体 | 第67页 |
·Gateway LR 反应 | 第67-68页 |
·拟南芥转化及株系筛选 | 第68页 |
·阳性植株 PCR 检测 | 第68-69页 |
·拟南芥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68页 |
·PCR 检测 | 第68-69页 |
·GUS 组织化学染色 | 第69页 |
·GUS 染色液的配置 | 第69页 |
·GUS 染色 | 第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5页 |
·GhHSP70-20 基因启动子片段的克隆 | 第69-70页 |
·GhHSP70-20 基因启动子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页 |
·GhHSP70-20::GUS 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性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71-74页 |
·GhHSP70-20 基因启动子在转基因拟南芥的表达分析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总结 | 第77-78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