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7页 |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17-19页 |
前言 | 第19-27页 |
1 皮肤生理结构及伤口愈合过程 | 第19-21页 |
·皮肤结构和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伤口愈合过程 | 第20页 |
·创面菌群分布 | 第20-21页 |
2 伤口敷料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敷料基质材料 | 第21-23页 |
·敷料形式 | 第23-25页 |
·载药敷料 | 第25页 |
3 药物选择 | 第25-26页 |
4 研究内容及试验计划 | 第26-27页 |
第一章 药物及敷料基质高分子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27-36页 |
·盐酸环丙沙星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溶解度 | 第28页 |
·溶液稳定性 | 第28页 |
·壳聚糖基本理化性质及其成膜性 | 第28-33页 |
·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 第28-29页 |
·壳聚糖的分子量 | 第29-30页 |
·壳聚糖游离膜的性质研究 | 第30-33页 |
·海藻酸钠的基本理化性质和游离膜 | 第33-35页 |
·海藻酸钠特性粘度和粘均分子量 | 第33-34页 |
·游离海藻酸钠膜性质研究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双层膜的制备与性质 | 第36-61页 |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的用量 | 第36-38页 |
·海藻酸钠层 | 第36-37页 |
·海藻酸钠层的制备及与壳聚糖层的交联 | 第37-38页 |
·增塑剂的种类和用量 | 第38-39页 |
·甘油对膜的理化性质和载药、释药性质的影响 | 第39-42页 |
·载药双层膜的制备 | 第39页 |
·膜中盐酸环丙沙星含量及释放度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甘油对膜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甘油用量对膜载药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甘油用量对膜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42页 |
·交联时间对膜性质的影响 | 第42-46页 |
·壳聚糖层 | 第43页 |
·交联时间对膜海藻酸钠层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交联时间对膜海藻酸钠层相转变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交联时间对载药的影响 | 第45-46页 |
·交联时间对膜海藻酸钠层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46页 |
·交联剂浓度对膜性质的影响 | 第46-49页 |
·膜的理化性质 | 第46-47页 |
·膜的热稳定性 | 第47-48页 |
·交联剂浓度对膜载药量的影响 | 第48页 |
·药物的释放 | 第48-49页 |
·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海藻酸钠双层膜处方的优化 | 第49-54页 |
·因素和水平 | 第49页 |
·优化与预测 | 第49-54页 |
·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54页 |
·盐酸环丙沙星/海藻酸钠双层膜的性质研究 | 第54-60页 |
·微观形貌的观察 | 第54-55页 |
·载药膜中药物晶型分析 | 第55页 |
·IR分析 | 第55-56页 |
·DSC分析 | 第56-57页 |
·常温下载药双层膜的稳定性 | 第57页 |
·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海藻酸钠双层膜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载药双层膜药效、药动学及生物相容性 | 第61-85页 |
·双层膜的制备 | 第61页 |
·双层膜家兔体内初步药效学研究 | 第61-68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61页 |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伤口制备 | 第61-62页 |
·伤口处理 | 第62页 |
·伤口外观及愈合速率 | 第62-65页 |
·伤口组织切片观察 | 第65-68页 |
·大鼠体内药动学 | 第68-7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68-69页 |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9-71页 |
·给药方案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双层膜生物相容性 | 第75-84页 |
·双层膜家兔皮肤刺激性 | 第75-79页 |
·细胞毒性 | 第79-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盐酸环丙沙星壳聚糖/明胶海绵支架的构建及性质 | 第85-109页 |
·材料基本理化性质 | 第86-87页 |
等电点 | 第87页 |
胶凝温度 | 第87页 |
·制备工艺及处方因素对海绵性质的影响 | 第87-102页 |
·被衬层相的通透性 | 第88页 |
·搅拌时间 | 第88-89页 |
·预冻温度 | 第89-90页 |
·乙酸浓度 | 第90-93页 |
·壳聚糖与明胶的量 | 第93-97页 |
·壳聚糖与明胶的比例 | 第97-99页 |
·戊二醛用量 | 第99-102页 |
·IR分析 | 第102-103页 |
·海绵体外抗菌活性 | 第103-104页 |
·载有壳聚糖微球的缓释海绵 | 第104-108页 |
·含量及粒径测定方法 | 第104页 |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第104-105页 |
·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处方 | 第105-106页 |
·载有微球的海绵药物释放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壳聚糖/明胶海绵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药效 | 第109-120页 |
·海绵支架的脱醛和脱酸 | 第110-111页 |
·海绵支架的脱酸 | 第110页 |
·海绵支架的脱醛 | 第110-111页 |
·海绵支架对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 | 第111-116页 |
·细胞的培养、传代和海绵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海绵支架中的增值活力 | 第112-114页 |
·二溴乙烷/丫啶橙双染法考察成纤维细胞形态 | 第114-115页 |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和人角质细胞的形态 | 第115-116页 |
·载药海绵支架家兔体内药效学 | 第116-119页 |
·海绵支架的制备 | 第116页 |
·实验动物 | 第116页 |
·手术过程 | 第116-117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全文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