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本文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19-31页 |
·融资租赁及信用风险概述 | 第19-24页 |
·融资租赁概述 | 第19-22页 |
·融资租赁信用风险概述 | 第22-24页 |
·灰色系统评价方法 | 第24-30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5-26页 |
·灰色聚类评估法 | 第26-28页 |
·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租赁现状及评价方法比较 | 第31-41页 |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租赁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31-32页 |
·交通基础设施类型及特点 | 第31-32页 |
·融资租赁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范围 | 第32页 |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租赁现状 | 第32-38页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租赁的市场环境现状 | 第32-35页 |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租赁的法律环境现状 | 第35-36页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租赁的交易模式现状 | 第36-38页 |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38-40页 |
·传统评价方法与灰色系统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38-39页 |
·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内部的比较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 第41-54页 |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9页 |
·评价目的 | 第41页 |
·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第41-42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9页 |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9-52页 |
·模型构建的总体思想 | 第49-50页 |
·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 第54-71页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54页 |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第54-57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54-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57页 |
·基于三种实证方法的融资租赁信用风险评价 | 第57-70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 | 第58-61页 |
·灰色聚类评估法评价 | 第61-65页 |
·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评价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及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 第71-78页 |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第71-72页 |
·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 第72-77页 |
·规避措施建议 | 第72-73页 |
·转移措施建议 | 第73-75页 |
·补偿措施建议 | 第75-76页 |
·抑制措施建议 | 第76-77页 |
·分散措施建议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