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6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4页 |
·选题缘起与背景 | 第11页 |
·雪峰“断颈龙”的地位和价值 | 第11-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民俗体育”的概念及界定 | 第14页 |
·“族群、族际社会”的概念及界定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有关民俗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舞龙运动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雪峰“断颈龙”的相关记载 | 第18-22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文献资料调研法 | 第22页 |
·实地考察法 | 第22页 |
·访谈法 | 第22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2-24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4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4-25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54页 |
·雪峰“断颈龙”的渊源考察 | 第25-31页 |
·考察点的社会人文环境 | 第25-27页 |
·雪峰“断颈龙”形成传说的补叙 | 第27-28页 |
·雪峰“断颈龙”是雪峰山区众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 | 第28-30页 |
·雪峰“断颈龙”形成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雪峰“断颈龙”龙舞技艺的传承 | 第31-37页 |
·雪峰“断颈龙”的民俗仪式 | 第31-33页 |
·雪峰“断颈龙”的舞龙程式 | 第33-34页 |
·雪峰“断颈龙”龙舞的乐曲 | 第34页 |
·雪峰“断颈龙”的扎龙技艺 | 第34-37页 |
·雪峰“断颈龙”的生存现状 | 第37-47页 |
·雪峰“断颈龙”灯会的组成 | 第37页 |
·雪峰“断颈龙”的流行地域 | 第37-38页 |
·雪峰“断颈龙”的开展时间 | 第38-39页 |
·雪峰“断颈龙”的传承骨干 | 第39-40页 |
·雪峰“断颈龙”的参与人群 | 第40-45页 |
·雪峰“断颈龙”的组织与管理 | 第45-46页 |
·雪峰“断颈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 | 第46-47页 |
·雪峰“断颈龙”的传播动力 | 第47-49页 |
·宗教信仰的导向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 第47-48页 |
·年节农闲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 | 第48页 |
·族际联络交往的需求 | 第48-49页 |
·“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 | 第49页 |
·雪峰“断颈龙”的发展对策 | 第49-54页 |
·加大“断颈龙”作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 第50-51页 |
·完善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民俗体育的组织管理机制 | 第51页 |
·将“断颈龙”作为打造民俗旅游品牌的核心要素 | 第51页 |
·融入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之中 | 第51-52页 |
·改革创新雪峰“断颈龙”技艺及舞龙活动程式 | 第52页 |
·融入节庆活动及文体竞赛之中 | 第52页 |
·融入学校体育课程之中 | 第52-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附录A 雪峰“断颈龙”活动队员情况访问调查表 | 第60-63页 |
附录B 雪峰“断颈龙”活动观众情况访问调查表 | 第63-66页 |
附录C 雪峰“断颈龙”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访谈提纲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