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水平承载桩的承载性能 | 第12-17页 |
| ·水平承载桩国内外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 ·本文研究任务 | 第17-20页 |
|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 ·本文关于水平承载桩的具体研究任务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桩土结构非线性分析 | 第20-30页 |
| ·工程数学中的非线性问题 | 第20-21页 |
| ·几何非线性 | 第20页 |
| ·材料非线性 | 第20-21页 |
| ·状态非线性 | 第21页 |
| ·土体非线性模型 | 第21-27页 |
| ·线弹性模型 | 第22-23页 |
| ·土体弹塑性模型 | 第23-27页 |
| ·桩、土单元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桩土结构有限元模拟计算 | 第30-44页 |
| ·有限元法 | 第30-32页 |
|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 | 第30页 |
|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 ·有限单元法求解基本步骤 | 第31-32页 |
| ·ANSYS 程序简介 | 第32-33页 |
| ·场地信息 | 第33-35页 |
| ·岩土层分布特点 | 第33页 |
| ·气象资料 | 第33-35页 |
| ·荷载计算 | 第35-36页 |
| ·单桩水平承载力数值分析 | 第36-42页 |
| ·基本假定 | 第37页 |
| ·桩土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 ·模型结构参数设置 | 第39页 |
| ·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 ·接触单元 | 第40-42页 |
| ·模型边界约束及加载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分析 | 第44-56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桩径 D 对单桩水平承载能力影响 | 第44-46页 |
| ·桩入土深度 L 对单桩水平承载能力影响 | 第46-49页 |
| ·竖向荷载 F 对单桩水承载能力移影响 | 第49-51页 |
| ·土体弹性模量 E 对单桩水平承载能力影响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群桩水平承载特性分析 | 第56-76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模型建立 | 第56-58页 |
| ·群桩基础水平受力特征 | 第58-71页 |
| ·桩数 N 对群桩基础承载能力影响 | 第58-61页 |
| ·桩距 S 对群桩基础承载能力影响 | 第61-63页 |
| ·桩径 D 对群桩基础特性影响 | 第63-66页 |
| ·入土深度 L 对群桩基础承载能力影响 | 第66-68页 |
| ·土体弹性模量 E 对群桩基础承载能力影响 | 第68-71页 |
| ·桩基础水平位移计算公式 | 第71-75页 |
| ·修正计算公式 | 第71-72页 |
| ·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 ANSYS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详细摘要 | 第83-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