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聚糖蔗糖酶GTF-D供体底物特异性改造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9页 |
| ·葡聚糖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 ·葡聚糖蔗糖酶的种类与特性 | 第9-10页 |
| ·酶的催化反应机制与结构分析 | 第10-11页 |
| ·葡聚糖蔗糖酶的外源受体反应 | 第11-12页 |
| ·酶工程改造与方法 | 第12-14页 |
| ·未来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 第14页 |
| ·蛋白质定向进化及高通量筛选工具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蛋白质定向进化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主要定向进化的方法 | 第15-16页 |
| ·定点饱和突变 | 第15页 |
| ·易错PCR | 第15页 |
| ·基因改组 | 第15-16页 |
| ·杂合酶技术 | 第16页 |
| ·高通量筛选工具的设计 | 第16-17页 |
| ·荧光标记筛选 | 第16页 |
| ·转录调控蛋白筛选 | 第16-17页 |
|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 | 第17页 |
| ·微生物展示技术 | 第17页 |
|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GTF-D突变体文库构建 | 第19-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 ·GTF-D定点饱和突变引物设计 | 第20-21页 |
| ·PCR | 第21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21页 |
| ·PCR反应条件 | 第21页 |
| ·大肠杆菌MC1061感受态制备 | 第21-22页 |
| ·大肠杆菌的电转化 | 第22页 |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24页 |
| ·定点饱和突变的建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GTF-D突变体文库筛选与验证 | 第24-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 ·所用试剂的配置方法 | 第25-26页 |
| ·制备感受态细胞与转化 | 第26页 |
| ·GLACK平板的筛选 | 第26页 |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26页 |
| ·标准对照品的制备与验证 | 第26-27页 |
| ·酶的底物反应 | 第27页 |
| ·TLC验证 | 第27-28页 |
| ·样品的准备 | 第27页 |
| ·点样量与样品浓度 | 第27页 |
| ·TLC操作步骤 | 第27-28页 |
| ·HPLC验证 | 第28页 |
| ·样品的准备 | 第28页 |
| ·HPLC验证条件 | 第28页 |
| ·EbgA基因的敲除 | 第28页 |
| ·复筛方法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 ·GLACK平板筛选结果 | 第28-29页 |
| ·GLACK中合适的Km浓度 | 第28-29页 |
| ·GLACK平板的初筛结果 | 第29页 |
| ·GLACK平板的复筛结果 | 第29页 |
| ·TLC验证结果 | 第29-30页 |
| ·初筛TLC验证 | 第29-30页 |
| ·复筛TLC验证 | 第30页 |
| ·HPLC验证结果 | 第30-32页 |
| ·初筛HPLC验证 | 第30-31页 |
| ·复筛HPLC验证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GLACK平板筛选原理 | 第32页 |
| ·HPLC的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EbgA干扰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总结及创新点 | 第34-37页 |
| ·总结 | 第34-35页 |
| ·突变体库的建立 | 第34页 |
| ·突变体的筛选 | 第34页 |
| ·验证 | 第34-35页 |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35页 |
| ·创新点 | 第35-37页 |
| ·供体底物的改造 | 第35页 |
| ·新的糖基化产物 | 第35-36页 |
| ·高通量筛选方法创新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个人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