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财务监督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一、 财务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与财务监督 | 第17页 |
(二) 内部人控制理论与财务监督 | 第17-18页 |
(三) 大财务理论与财务监督 | 第18页 |
二、 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 | 第18-23页 |
(一) 会计监督的涵义 | 第18-19页 |
(二) 财务监督的涵义 | 第19-21页 |
(三) 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国外利益相关者财务监督体系及我国财务监督现状分析 | 第23-39页 |
一、 美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监督体系 | 第23-27页 |
(一)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二) 美国公司的财务监督体系 | 第24-26页 |
(三) 美国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 | 第26-27页 |
二、 德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监督体系 | 第27-30页 |
(一) 德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 | 第27-28页 |
(二) 德国企业财务监督体系 | 第28-29页 |
(三) 德国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 | 第29-30页 |
三、 日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监督体系 | 第30-35页 |
(一) 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 | 第30-32页 |
(二) 日本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 | 第32-34页 |
(三) 日本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 | 第34-35页 |
四、 我国财务监督的现状分析 | 第35-39页 |
(一) 财务监督机构的定位模糊 | 第35-36页 |
(二) 所有者财务监督缺位 | 第36页 |
(三) 企业员工的财务监督不被重视 | 第36-37页 |
(四) 财务监督体系的结构失衡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重构 | 第39-71页 |
一、 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的分层 | 第39-40页 |
二、 所有者财务监督 | 第40-53页 |
(一) 监事会的财务监督 | 第41-45页 |
(二) 审计委员会的财务监督 | 第45-51页 |
(三) 财务总监监督 | 第51-53页 |
三、 经营者财务监督 | 第53-61页 |
(一) 财务部门的监督 | 第54-56页 |
(二) 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 | 第56-59页 |
(三) 企业员工的财务监督 | 第59-61页 |
四、 补充性财务监督 | 第61-71页 |
(一) 舆论监督 | 第62-65页 |
(二) 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 第65-67页 |
(三) 国家审计的财务监督 | 第67-71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