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隐性教育的概述 | 第13-19页 |
一、 隐性教育的涵义 | 第13页 |
二、 隐性教育的特点 | 第13-16页 |
(一) 教育方式的开放性 | 第14页 |
(二) 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 第14页 |
(三)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 第14-15页 |
(四) 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 第15-16页 |
(五) 教育评价的非程序性 | 第16页 |
三、 我国隐性教育的实践运用 | 第16-19页 |
(一) 古代隐性教育的实践运用 | 第16-18页 |
(二) 现代隐性教育的实践运用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19-23页 |
一、 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中心 | 第19页 |
二、 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 第19-20页 |
三、 教育缺乏实践性 | 第20页 |
四、 教育模式单调且流于形式 | 第20-21页 |
五、 家庭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关注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一、 隐性教育有助于弥补思想政治知识结构的缺陷 | 第23-24页 |
二、 隐性教育有利于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 第24-25页 |
三、 隐性教育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27-35页 |
一、 优化教育环境 | 第27-30页 |
(一) 优化校园环境 | 第27-28页 |
(二) 优化家庭环境 | 第28-30页 |
(三) 优化社会环境 | 第30页 |
二、 开发和利用隐性教育资源 | 第30-33页 |
(一) 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 | 第30-31页 |
(二) 开发和利用学校规章制度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 第31页 |
(三) 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 第31页 |
(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 第31-33页 |
三、 隐性教育要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 第33-35页 |
总结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