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前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新时期高校自主招生产生的时间 | 第9-10页 |
2、关于自主招生的定义问题 | 第10页 |
3、关于自主招生利弊问题的研究 | 第10-11页 |
4、对自主招生如何完善的建议 | 第11页 |
5、对国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文献分析 | 第12-13页 |
(2) 历史考察 | 第13页 |
(3) 比较研究 | 第13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二、概述 | 第14-19页 |
(一) 政府视角下的高校自主招生的内涵 | 第14-15页 |
1、政府文件对自主招生的表述 | 第14页 |
2、学者对自主招生内涵的界定 | 第14-15页 |
3、政府视角下高校自主招生内涵的探究 | 第15页 |
(二) 政府视角下高校自主招生的特征及作用 | 第15-17页 |
1、公平性 | 第15-16页 |
2、自主性 | 第16页 |
3、政策性 | 第16页 |
4、公益性 | 第16-17页 |
(三) 政府视角下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关系 | 第17-19页 |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第17页 |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第17页 |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的关系 | 第17-19页 |
三、政府视角下的自主招生的历史考察 | 第19-23页 |
(一) 解放前的高校招生 | 第19-20页 |
1、政府不参与招考,赋予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权 | 第19页 |
2、政府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各高校有实质性的自主招生权 | 第19-20页 |
3、政府掌握招考权实行统一招生阶段,高校失去自主招生权 | 第20页 |
4、政府下放招考权,高校自主招生重新恢复 | 第20页 |
(二) 解放初的高校招生 | 第20-21页 |
1、高校自招自考 | 第20-21页 |
2、国家统一考试 | 第21页 |
(三) 文革时期高校招生 | 第21页 |
(四) 恢复高考后的高校招生 | 第21-23页 |
1、保送生制度 | 第21-22页 |
2、投档比例内择优录取 | 第22页 |
3、艺术体育类校考录取 | 第22页 |
4、特殊人才破格录取 | 第22-23页 |
四、政府视角下自主招生的新探索 | 第23-27页 |
(一) 自主招生的现状 | 第23-24页 |
1、统考+校考+优惠政策录取 | 第23页 |
2、高职院校提前单独考试录取 | 第23-24页 |
3、统考+联盟考试+学校考核+优惠政策录取 | 第24页 |
(二) 自主招生的特点 | 第24-25页 |
1、相对于政府招生的自主权 | 第24页 |
2、相对于高考的录取权 | 第24-25页 |
3、相对于普通的特殊权 | 第25页 |
(三) 自主招生的利弊分析 | 第25-27页 |
1、优点 | 第25-26页 |
2、不足 | 第26-27页 |
五、政府视角下自主招生几个焦点问题的透视 | 第27-37页 |
(一) 自主招生的理念与定位 | 第27-28页 |
1、选取与高校培养目标一致,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生 | 第27页 |
2、给予有特长有潜力的学生在高考之外进入大学的途径 | 第27页 |
3、革新对高分的推崇和对生源的争抢 | 第27-28页 |
(二) 自主招生的联盟效应 | 第28-29页 |
1、联盟的优点 | 第28页 |
2、联盟的不足 | 第28-29页 |
(三) 公平公正的问题 | 第29-32页 |
1、起点公平 | 第30页 |
2、过程公平 | 第30-31页 |
3、结果公平 | 第31页 |
4、分析与评价 | 第31-32页 |
(四) 自主招生与自主考试的关系 | 第32-33页 |
1、自主招生不等于自主考试 | 第32页 |
2、自主考试的前提是具备自主命题的能力 | 第32页 |
3、自主招生的重点是自主录取 | 第32-33页 |
4、分析与评价 | 第33页 |
(五) 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 第33-35页 |
1、政府放权,转向监督 | 第33-34页 |
2、高校自主,加强自律 | 第34页 |
3、相互博弈,辩证统一 | 第34-35页 |
4、分析与评价 | 第35页 |
(六) 悖论现象 | 第35-37页 |
六、境外主要地区招生自主性的探究 | 第37-50页 |
(一) 境外主要地区自主招生简介 | 第37-46页 |
1、美国的招考制度 | 第37-39页 |
2、英国的招考制度 | 第39-40页 |
3、韩国的招考制度 | 第40-42页 |
4、日本的招考制度 | 第42-43页 |
5、俄罗斯招考制度 | 第43-44页 |
6、台湾的招考制度 | 第44-46页 |
(二) 政府模式对自主招生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1、政府集权模式,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 | 第46页 |
2、政府指导模式,半自主型 | 第46页 |
3、政府放权模式,完全自主型 | 第46-47页 |
(三) 境外自主招生的启示 | 第47-50页 |
1、招生与考试相分离 | 第47页 |
2、考试评价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 第47-48页 |
3、统一考试与自主选拔相结合 | 第48页 |
4、多样化考试与多元化录取相结合 | 第48-50页 |
七、政府视角下深化改革自主招生的思考 | 第50-65页 |
(一) 自主招生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50-53页 |
1、自主招生与公平公正的关系 | 第50-51页 |
2、考试评价与其他评价的关系 | 第51-52页 |
3、选“优”与选“特”的关系 | 第52页 |
4、借鉴国外经验和创建中国特色的关系 | 第52-53页 |
(二) 自主招生改革的基本目标 | 第53-56页 |
1、以高考成绩为基础,自主优惠录取 | 第53-54页 |
2、学校考核和高考各占一定比重,自主择优录取 | 第54-55页 |
3、少数高校不再依据高考成绩,完全自己考核录取 | 第55-56页 |
(三)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56-65页 |
1、政府领导,先行试点,分步推进推开 | 第56-58页 |
2、宏观统筹,自主录取,深入改革创新 | 第58-61页 |
3、科学设计,规范操作,确保公平公正 | 第61-62页 |
4、生尽其才,校尽其力,促进双向选择 | 第62-63页 |
5、严格管理,力求平稳,提升社会满意 | 第63页 |
6、法治先行,加强监督,和谐自主招考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