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稳定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由来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一) 社会组织界定 | 第13-14页 |
(二) 农村社会组织的定义 | 第14页 |
(三) 农民组织化 | 第14-15页 |
(四) 社会稳定的含义 | 第15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一) 农村社会组织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二) 社会稳定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三) 与选题更为密切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四) 研究的不足 | 第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一) 理论创新 | 第22页 |
(二) 内容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现状 | 第23-35页 |
一、农村社会组织发育 | 第23-30页 |
(一) 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 | 第23-27页 |
(二) 农村社会组织的特性 | 第27-28页 |
(三) 农村社会组织的分类 | 第28-30页 |
二、农村社会稳定研究 | 第30-34页 |
(一) 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二) 特性 | 第32-34页 |
三、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农村社会组织的稳定功能研究 | 第35-48页 |
一、组织参与 | 第35-38页 |
(一) "粘合剂":聚合功能 | 第35-37页 |
(二) "传送带":表达功能 | 第37-38页 |
二、组织治理 | 第38-41页 |
(一) "守护者":治安功能 | 第39-40页 |
(二) "过滤带":调解功能 | 第40-41页 |
三、组织互助 | 第41-45页 |
(一) "安全阀":保障功能 | 第42-43页 |
(二) "动力源":服务功能 | 第43-45页 |
四、组织维权 | 第45-47页 |
(一) "减震器":维护功能 | 第45-46页 |
(二) "拾音器":集聚功能 | 第46-47页 |
五、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进程中的社会稳定机制失范 | 第48-60页 |
一、权威旁落与治理乱象:监督管理机制的弱化 | 第48-51页 |
(一) 权威旁落 | 第48-50页 |
(二) 治理乱象 | 第50-51页 |
二、经济门槛与公益偏离:利益保障机制的缺位 | 第51-54页 |
(一) 经济门槛 | 第52-53页 |
(二) 公益偏离 | 第53-54页 |
三、治安恶化与群体事件:表达调处机制的堵塞 | 第54-57页 |
(一) 治安恶化 | 第55-56页 |
(二) 群体事件 | 第56-57页 |
四、价值冲突与信仰缺失:价值认同机制的流失 | 第57-59页 |
(一) 价值冲突 | 第58-59页 |
(二) 信仰缺失 | 第59页 |
五、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新型稳定机制建构 | 第60-65页 |
一、多方参与:理顺监督管理机制 | 第61页 |
二、利益均衡:健全利益保障机制 | 第61-62页 |
三、拓展渠道:理顺表达维护机制 | 第62页 |
四、文化融合:重塑价值认同机制 | 第62-63页 |
五、变堵为疏:重建调处疏导机制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