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课程 | 第11-12页 |
| ·课程设置 | 第12页 |
|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 | 第12页 |
| ·中职专业课 | 第12-13页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关于世界发达国家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 第13-15页 |
| ·关于我国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 ·课程理论 | 第17-18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18页 |
|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中职专业课教师来源分析 | 第20-25页 |
| ·学缘维度 | 第20-22页 |
| ·职技师院和职教培训基地 | 第20-21页 |
| ·工科院校 | 第21页 |
| ·普通师范院校 | 第21-22页 |
| ·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留校 | 第22页 |
| ·行业转换维度 | 第22-25页 |
| ·工厂企业技术人员 | 第22-23页 |
| ·文化课教师转为专业课教师 | 第23页 |
| ·普通中学教师转行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中职专业课教师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 ·技术性 | 第25页 |
| ·学术性 | 第25-26页 |
| ·师范性 | 第26-27页 |
| ·迁移性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电气专业课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第28-47页 |
| ·全国电气专业设置状况 | 第28页 |
| ·样本院校选择及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第29-46页 |
| ·课程设置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 ·必修课程结构 | 第30-31页 |
| ·选修课程结构 | 第31-32页 |
| ·理论课程结构 | 第32-33页 |
| ·实践课程结构 | 第33-34页 |
| ·教育类课程结构及占总课程比例 | 第34-36页 |
| ·数学类课程占科类基础课程比例 | 第36页 |
| ·专业选修课程结构 | 第36-37页 |
| ·专业实践课程结构 | 第37-38页 |
| ·科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分占总课程学分比重分析 | 第38-39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各类课程开设顺序 | 第40-44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教育类课程情况分析 | 第44-46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课程内容分析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电气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47-52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生源问题 | 第47-48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 第48-51页 |
| ·课程总体结构不尽合理 | 第48页 |
| ·教育类课程占总课程比重过低 | 第48-49页 |
| ·实践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 | 第49页 |
| ·专业教学论课程缺失 | 第49-50页 |
| ·重学术性轻师范性 | 第50页 |
| ·科类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过高 | 第50-51页 |
| ·样本院校电气专业课程内容选择问题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电气专业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想 | 第52-66页 |
| ·电气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建议 | 第52页 |
| ·电气专业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 第52-57页 |
| ·优化课程总体结构 | 第52-53页 |
| ·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 第53-54页 |
| ·重视实践课程的实施 | 第54-55页 |
| ·增加专业教学论课程的设置 | 第55-56页 |
| ·协调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 | 第56-57页 |
| ·整合科类基础课程,增设综合课程 | 第57页 |
| ·电气专业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选择 | 第57-58页 |
| ·电气专业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 第58-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