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 第14-2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视角 | 第15-17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历史视角 | 第17-20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文化视角 | 第20-2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23-3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入和早期探索阶段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第26-30页 |
一、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7页 |
二、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27-3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第30-35页 |
一、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30-31页 |
二、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31-3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 | 第35-4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 第35-42页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 | 第35-38页 |
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第38-4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 | 第42-4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 | 第42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 | 第42-4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和经验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第47-49页 |
一、 全面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 第47-4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动力 | 第49-51页 |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二、 与时俱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 | 第50-5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 第51-52页 |
一、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 | 第51-52页 |
二、 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要谨防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渗入 | 第52页 |
第四节 群众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力量源泉 | 第52-56页 |
一、 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群众,优质化的队伍是重要前提 | 第5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要不断拓展理论宣传形式和方法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