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中有关认识社会的思想萌芽 | 第13-15页 |
一、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第13页 |
二、 普罗泰戈拉的观点 | 第13-14页 |
三、 柏拉图的观点 | 第14页 |
四、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中世纪神学中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 第15-17页 |
一、 奥古斯丁的观点 | 第16页 |
二、 阿奎那的观点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动力思想 | 第17-20页 |
一、 康德的观点 | 第17-18页 |
二、 黑格尔的观点 | 第18-19页 |
三、 费尔巴哈的观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概述 | 第20-3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论述 | 第20-30页 |
一、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 第20-21页 |
二、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 第21-22页 |
三、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 第22页 |
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第22-25页 |
五、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承担者 | 第25-27页 |
六、 历史的“合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 | 第27-28页 |
七、 精神生产尤其是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动力思想丰富发展 | 第30-34页 |
一、 基本矛盾动力论 | 第30-31页 |
二、 改革动力论 | 第31-33页 |
三、 创新动力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当代价值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动力思想的新发展 | 第36-46页 |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第37-44页 |
一、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 | 第37-40页 |
二、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内容 | 第40-43页 |
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文化生产力的意义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