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推进素质教育,改变数学学差生学习困难的需要 | 第11页 |
·建立高效数学学习理论的需要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数学学优生与学差生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关于数学学优生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数学学差生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数学学优生与学差生的比较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 第17-20页 |
·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学优生与学差生的界定 | 第20-21页 |
·数学问题解决的界定 | 第21-23页 |
3 学优生与学差生数学问题解决差异的理论探析 | 第23-29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元认知理论 | 第23页 |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第23-25页 |
·Alan H.Schoenfeld 问题解决理论 | 第25-26页 |
·学差生与学优生的学习心理差异 | 第26-27页 |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7-29页 |
4 初二数学学优生与学差生问题解决差异的个案研究 | 第29-53页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9-30页 |
·研究工具的制定 | 第30-31页 |
·测试题目的制定 | 第30页 |
·访谈提纲的制定 | 第30-31页 |
·个案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31-48页 |
·学生 Y1 的解题过程与访谈分析 | 第32-37页 |
·学生 Y2 的解题过程与访谈分析 | 第37-39页 |
·学生 Y3 的解题过程与访谈分析 | 第39-42页 |
·学生 K1 的解题过程与访谈分析 | 第42-44页 |
·学生 K2 的解题过程与访谈分析 | 第44-46页 |
·学生 K3 的解题过程与访谈分析 | 第46-48页 |
·个案研究的结论 | 第48-53页 |
·学优生与学差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差异 | 第50-51页 |
·学优生与学差生问题解决差异的原因 | 第51-53页 |
5 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53-55页 |
·研究的结论 | 第53页 |
·有效改善学差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建议 | 第53-54页 |
·从数学基础知识抓起,杜绝知识链的断裂 | 第53页 |
·提高学差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能力 | 第53-54页 |
·关注学差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差生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兴趣 | 第54页 |
·促进优差生的数学学习交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 第54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A:测试题目 | 第57-59页 |
附录 B: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