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正史中的循吏概况 | 第10-11页 |
(二) 循吏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三) 本文的研究范围及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四)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正史《循吏列传》立传标准的梳理分析 | 第17-66页 |
(一) 《史记》的立传标准 | 第17-19页 |
(二) 《汉书》、《后汉书》的立传标准 | 第19-24页 |
(三) 《晋书》的立传标准 | 第24-27页 |
(四) 《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的立传标准 | 第27-37页 |
(五) 《魏书》、《北齐书》、《隋书》、《北史》的立传标准 | 第37-45页 |
(六) 《旧唐书》、《新唐书》的立传标准 | 第45-51页 |
(七) 《宋史》、《辽史》、《金史》的立传标准 | 第51-58页 |
(八) 《元史》、《明史》的立传标准 | 第58-66页 |
二、正史《循吏列传》主要立传标准的特点变化 | 第66-86页 |
(一) “廉洁”标准的特点变化 | 第66-68页 |
(二) “谏诤”标准的特点变化 | 第68-72页 |
(三) “仁义”标准的特点变化 | 第72-75页 |
(四) “兴利”标准的特点变化 | 第75-78页 |
(五) “施教”标准的特点变化 | 第78-81页 |
(六) “理讼”标准的特点变化 | 第81-86页 |
三、正史《循吏列传》立传标准成因探究 | 第86-100页 |
(一) 中国文化大传统下的催化物 | 第86-89页 |
(二) 古代社会为官原则及官德模式的影响 | 第89-94页 |
(三) 官私修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性 | 第94-97页 |
(四) 历代官箴文化的牵引 | 第97-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