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建设主体的行为逻辑--基于河北省寨西店村的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思路 | 第10-11页 |
(一) 田野调查与问题意识 | 第10页 |
(二) 研究问题的进一步阐释 | 第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 第11-18页 |
(一) 农村文化现状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农村文化建设:国家的逻辑 | 第14-16页 |
(三) 农村文化建设:村干部的逻辑 | 第16页 |
(四)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逻辑 | 第16-17页 |
(五) 文献评述与研究起点 | 第17-18页 |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概况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 第20-26页 |
一、“文化”下到村 | 第20-23页 |
(一) “无人问津”的农村书屋 | 第20-21页 |
(二) “锁在大院”的体育器材 | 第21-22页 |
(三) “例行公事”的电影放映 | 第22-23页 |
二、“漠不关心”的村民 | 第23-25页 |
(一) 无动于衷的老年人 | 第23-24页 |
(二) 生活所迫中年人 | 第24页 |
(三) 心有所属的年轻人 | 第24-25页 |
三、小结:文化“到村不到民” | 第25-26页 |
(一)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25页 |
(二) 农村公共理念的丧失 | 第25页 |
(三) 供给和需求错位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村庄自发的文化活动 | 第26-35页 |
一、健身秧歌队第一阶段的发展 | 第27-30页 |
(一) 秧歌队的成立 | 第27-28页 |
(二) 秧歌队的发展困境 | 第28-30页 |
二、健身秧歌队第二阶段的发展 | 第30-34页 |
(一) 发展的转折点:一次比赛 | 第30-31页 |
(二) 带头人的变化:三人团队 | 第31-32页 |
(三) 设施的变化:场地改善了、设备更新了 | 第32-33页 |
(四) 创作的变化:样式多样化、贴近生活化 | 第33页 |
(五) 健身秧歌队的发展前景 | 第33-34页 |
三、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35-41页 |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总结与比较 | 第35-37页 |
(一) 农村文化建设的总结 | 第35-37页 |
(二) 不同主体农村文化建设的比较 | 第37页 |
二、不同主体的行为逻辑 | 第37-39页 |
(一) 国家的逻辑:文化政策和文化治理 | 第37-38页 |
(二) 村干部的逻辑:代理者和推动者 | 第38-39页 |
(三) 农民的逻辑:漠不关心与积极参与 | 第39页 |
三、国家、村干部、农民互动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