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书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0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四书学”的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 第15-18页 |
·“四书学”史研究 | 第15-16页 |
·“四书学”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朱熹“四书学”研究成果分析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朱熹“四书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0-31页 |
·内忧外患对宋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 第20-23页 |
·“明道求理”思潮兴起的人文之因 | 第23-26页 |
·尊“五经”到重“四书”的转变 | 第26-31页 |
·两汉至隋唐“四书”单经的变迁 | 第26-29页 |
·“四书学”的兴起与定型 | 第29-31页 |
第3章 朱熹“四书学”的发轫与经学文本的建立 | 第31-48页 |
·朱熹“内圣”进路的探索 | 第31-35页 |
·归本伊洛---延平思想对朱熹“四书学”的影响 | 第35-38页 |
·朱熹“四书学”经学文本的建立 | 第38-48页 |
·《论孟精义》的经学辑证 | 第39-42页 |
·《中庸章句》的经学阐释 | 第42-44页 |
·《大学章句》的经学厘定 | 第44-48页 |
第4章 朱熹《大学》“格物致知”的工夫次第 | 第48-68页 |
·格物与致知 | 第48-51页 |
·格物 | 第48-49页 |
·致知 | 第49-51页 |
·“致知”缘何须假“格物” | 第51-55页 |
·天理、心理、物理的同一 | 第52-54页 |
·致知在格物 | 第54-55页 |
·“格物穷理”的方法论 | 第55-61页 |
·理一分殊 | 第56-57页 |
·穷理 | 第57-59页 |
·积累和贯通 | 第59-61页 |
·知行观 | 第61-68页 |
·知与行 | 第62-63页 |
·“知先行后”说 | 第63-64页 |
·“行重知要”说 | 第64-65页 |
·知行相须互发 | 第65-68页 |
第5章 朱熹《中庸》“中和”工夫的本体之说 | 第68-94页 |
·“中”、“和”的本体界说 | 第68-76页 |
·“中”、“和”说 | 第69-71页 |
·“致中和”的境界论 | 第71-73页 |
·已发未发说 | 第73-76页 |
·“中和”之道的本体依据 | 第76-87页 |
·论诚 | 第77-79页 |
·天道与人道 | 第79-85页 |
·天人合一 | 第85-87页 |
·“中、和”本体的下学上达 | 第87-94页 |
·“性、道、教”的道体厘定 | 第88-89页 |
·“主敬”与“慎独”的体道之方 | 第89-94页 |
第6章 朱熹《论》《孟》下学上达的“成圣”工夫 | 第94-129页 |
·朱熹《论语》下学上达的工夫入路 | 第94-112页 |
·言仁 | 第95-99页 |
·克己复礼为仁 | 第99-105页 |
·仁者爱人 | 第105-108页 |
·孝悌为本 | 第108-112页 |
·理学格局下的朱熹《孟子》之工夫内蕴 | 第112-129页 |
·以性善为核心的理气视域下的性论 | 第113-121页 |
·朱孟心学修养之工夫进路 | 第121-129页 |
第7章 内圣追求下“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学 | 第129-135页 |
·王道之政 | 第130-132页 |
·“内圣”追求下的王道之政 | 第130页 |
·政治哲学的天理观基础 | 第130-132页 |
·“絜矩”与“格君心”之道 | 第132-135页 |
·“絜矩”之道 | 第132-133页 |
·格君心之非的政治哲学 | 第133-135页 |
结语 | 第135-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附录:朱熹理气之辩 | 第146-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