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7页 |
·背景 | 第11-15页 |
·世界石油燃料和代用燃料现状 | 第11-13页 |
·世界汽车保有量和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世界燃烧污染物排放法规和发展 | 第15-18页 |
·可控低温均质燃烧特点及挑战 | 第18-21页 |
·火花点火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的局限性 | 第18页 |
·HCCI 燃烧模式发动机的特点 | 第18-19页 |
·HCCI 燃烧低温模式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可变气门控制策略对捕集 EGR 的影响 | 第21-23页 |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分类和现状 | 第23-28页 |
·电控机械可变配气机构 | 第24-26页 |
·电磁驱动可变配气机构 | 第26-27页 |
·电控气压驱动可变配气机构 | 第27-28页 |
·电控液压驱动可变配气机构 | 第28页 |
·电控液压驱动配气机构分类和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活塞驱动开启和弹簧驱动复位 | 第28-32页 |
·液压活塞驱动开启和复位 | 第32-33页 |
·凸轮和电控液压配合驱动 | 第33-35页 |
·国内电控液压驱动可变配气机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电控双活塞液压配气机构模型和验证 | 第37-57页 |
·液压双活塞配气机构组成和工作过程 | 第37-40页 |
·电控液压配气系统组成 | 第37-38页 |
·液压腔充油气门开启过程分析 | 第38-39页 |
·液压活塞落座气门保持开启 | 第39页 |
·液压腔卸油 气门关闭过程分析 | 第39-40页 |
·电液配气机构数学模型 | 第40-49页 |
·液压活塞运动过程力学模型 | 第40-44页 |
·电磁滑阀计算模型 | 第44页 |
·电磁铁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液压局部损失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液压管路和沿程损失计算 | 第47-48页 |
·液压源与蓄能器参数计算 | 第48-49页 |
·电液配气机构模拟模型和参数确定 | 第49-52页 |
·液压活塞结构及液压元件选择 | 第50-51页 |
·电液配气机构模拟模型搭建 | 第51-52页 |
·电液配气机构模型试验验证 | 第52-55页 |
·电液配气气门机构试验平台组建与原理 | 第52-53页 |
·试验设备和位移传感器的标定 | 第53-54页 |
·电液配气机构模型试验验证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液压配气机构缓冲方案与特性研究 | 第57-87页 |
·液压气门缓冲方案 | 第57页 |
·液压气门缓冲机理和节流缓冲结构 | 第57-60页 |
·弹簧和阻尼器缓冲数学模型 | 第58页 |
·弹簧和节流孔缓冲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多节流孔缓冲数学模型 | 第59-60页 |
·液压气门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 | 第60-62页 |
·液压气门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 第61页 |
·液压气门缓冲仿真模型和参数 | 第61-62页 |
·液压气门缓冲特性仿真研究 | 第62-79页 |
·气门开启时活塞落座缓冲特性研究 | 第62-73页 |
·气门关闭时气门落座缓冲特性研究 | 第73-79页 |
·结构参数对气门缓冲特性影响仿真研究 | 第79-83页 |
·结构参数对开启缓冲方案的影响分析 | 第79-82页 |
·气门组件质量对气门落座影响分析 | 第82-83页 |
·液压气门开启和落座缓冲试验研究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四章 液压配气机构参数多目标优化及分析 | 第87-99页 |
·不同缓冲方案的液压气门升程曲线 | 第87-88页 |
·缓冲参数节流方案优化 | 第88-90页 |
·启动大活塞和节流孔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90-93页 |
·优化算法和设置 | 第90-91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因素和约束条件 | 第91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 | 第91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91-93页 |
·小活塞和气门弹簧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93-96页 |
·优化算法的设置 | 第93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因素和约束条件 | 第93-94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 | 第94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94-96页 |
·节流孔直径和位置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96-98页 |
·优化算法的设置 | 第96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因素和约束条件 | 第96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 | 第96-97页 |
·电液配气机构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液压配气机构运行参数可控性研究 | 第99-115页 |
·液压管路参数影响仿真研究 | 第99-102页 |
·液压管路长度对电液气门影响分析 | 第99-100页 |
·液压管路直径对电液气门影响分析 | 第100-102页 |
·液压油温度和粘度对气门可控性影响研究 | 第102-106页 |
·液压油粘度对电液气门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102-103页 |
·工作介质温度影响的试验分析 | 第103-106页 |
·气门开启和关闭定时可控性研究 | 第106-107页 |
·气门启闭可控性试验分析 | 第106页 |
·气门定时变化模拟分析 | 第106-107页 |
·气门升程参数可控性研究 | 第107-111页 |
·气门升程可控性试验分析 | 第107-108页 |
·最大升程稳定性试验分析 | 第108-109页 |
·升程调节对气门延时影响的试验分析 | 第109页 |
·气门升程可控性仿真与分析 | 第109-111页 |
·提高气门开启频率可行性仿真研究 | 第111-113页 |
·转速变化时液压气门可控性分析 | 第111页 |
·提高液压气门开启频率可行性分析 | 第111-112页 |
·排气门二次开启的可控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基于液压气门的 HCCI 发动机试验和控制策略 | 第115-127页 |
·基于液压气门的 HCCI 发动机试验台架组成和原理 | 第115-116页 |
·液压气门延时的测试与分析 | 第116-117页 |
·气门开启延时分析 | 第117页 |
·气门关闭延时分析 | 第117页 |
·液压气门延时控制模型 | 第117-119页 |
·液压气门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试验 | 第119-125页 |
·进气门开启定时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排气门关闭定时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气门升程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HCCI 发动机液压气门控制策略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127-129页 |
·工作总结 | 第127-12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8页 |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9-140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