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灌井群地下水运移能量传输及其传热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3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及其应用 | 第19-25页 |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 第19-21页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 | 第21-25页 |
·国内外地下水源热泵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2章 井群抽灌系统含水层热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 第33-55页 |
·实验系统与装置 | 第33-39页 |
·实验系统 | 第33-35页 |
·实验方法与测量 | 第35-39页 |
·抽灌总量的影响与作用 | 第39-44页 |
·热贯通及热交互影响 | 第39-41页 |
·水力坡度及其分布 | 第41-43页 |
·渗流速度 | 第43-44页 |
·抽灌量分配变动性分析 | 第44-48页 |
·抽灌量分配 | 第44-45页 |
·抽水温度及温度场分布 | 第45-47页 |
·渗流速度 | 第47-48页 |
·含水层构造的影响 | 第48-53页 |
·典型构造形式 | 第49-50页 |
·含水层岩性 | 第50-51页 |
·含水层分布状态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含水层自然横流抽灌特性实验研究 | 第55-65页 |
·实验系统及装置 | 第55-57页 |
·实验系统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与测量 | 第56-57页 |
·含水层自然横流流向 | 第57页 |
·水平逆流形态 | 第57-60页 |
·抽水温度 | 第58-59页 |
·含水层温度场及水位场 | 第59-60页 |
·垂直交叉流形态 | 第60-63页 |
·抽水温度 | 第60-62页 |
·含水层温度场及水位场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井群抽灌流动过程传热分析与建模 | 第65-85页 |
·含水层流动与传热分析 | 第65-68页 |
·含水层多孔介质 | 第66-68页 |
·模型假设 | 第68页 |
·含水层热流动模型构建 | 第68-73页 |
·传热控制方程 | 第68-70页 |
·流动控制方程 | 第70-72页 |
·基本解析方法 | 第72-73页 |
·计算方法与编程应用 | 第73-78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73-75页 |
·UDF 编程应用 | 第75-78页 |
·算例几何模型及其算法验证 | 第78-82页 |
·网格划分 | 第78-79页 |
·边界条件 | 第79-80页 |
·基本参数 | 第80-81页 |
·模型实验验证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5章 井群抽灌过程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模拟分析 | 第85-101页 |
·典型分析模式 | 第85-87页 |
·运行模式 | 第85-86页 |
·井群布置 | 第86-87页 |
·工况设定 | 第87页 |
·运行模式影响分析 | 第87-90页 |
·抽水平均温度 | 第87-89页 |
·热贯通及热扩散程度 | 第89-90页 |
·置井方式影响分析 | 第90-94页 |
·抽水平均温度 | 第90-93页 |
·热贯通差异特性 | 第93-94页 |
·改变工况作用影响分析 | 第94-99页 |
·抽水平均温度 | 第94-97页 |
·热贯通及热扩散程度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6章 自然横流作用与影响模拟分析 | 第101-117页 |
·自然横流流向影响 | 第101-106页 |
·抽水平均温度 | 第102-104页 |
·热贯通差异特性 | 第104-105页 |
·含水层速度场分布 | 第105-106页 |
·逆流形态 | 第106-109页 |
·抽水平均温度 | 第106-107页 |
·含水层温度场分布 | 第107-109页 |
·热扩散影响半径 | 第109页 |
·顺流形态 | 第109-112页 |
·抽水平均温度 | 第109-111页 |
·含水层温度场分布 | 第111-112页 |
·热扩散影响半径 | 第112页 |
·垂直交叉流形态 | 第112-116页 |
·抽水平均温度 | 第112-114页 |
·含水层温度场分布 | 第114-115页 |
·热扩散影响半径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7-123页 |
·总结 | 第117-12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2-134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