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9页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7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7-19页 |
一、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9-27页 |
(一) 两宋时期的社会状况 | 第19-21页 |
1.社会政治形势 | 第19-20页 |
2.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二)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1-27页 |
1.先秦儒家思想对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影响 | 第22-23页 |
2.周敦颐、二程对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影响 | 第23-26页 |
3.佛家思想对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影响 | 第26页 |
4.道家思想对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内涵 | 第27-36页 |
(一) 朱熹思想中“持敬”的内容 | 第27-31页 |
1.外表整齐肃穆 | 第27-28页 |
2.持敬在主一 | 第28-29页 |
3.此心常惺惺 | 第29页 |
4.敬与畏 | 第29-30页 |
5.敬义夹持 | 第30-31页 |
(二) “持敬”的具体要求 | 第31-34页 |
1.涵养须用敬 | 第31-33页 |
2.居敬才能穷理 | 第33-34页 |
3.“持敬”贯乎动静语默之间 | 第34页 |
(三)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作用 | 第34-36页 |
三、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36-44页 |
(一)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第36-39页 |
1.“持敬”伦理思想和理气学说的关系 | 第36-38页 |
2.“持敬”伦理思想和知行学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对后人的影响 | 第39-43页 |
1.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对其弟子的影响 | 第39-42页 |
2.对国外学者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三)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3-44页 |
四、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4-50页 |
(一)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伦理建设的借鉴价值 | 第44-47页 |
1.朱熹“持敬”伦理思想能够优化社会价值取向 | 第44-45页 |
2.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 第45-47页 |
(二) 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对当前个人道德修养的启示 | 第47-50页 |
1.朱熹“持敬”伦理思想能够加强道德主体的自省、自律 | 第47-48页 |
2.朱熹“持敬”伦理思想能够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55-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