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导论 | 第13-31页 |
一、 选题由来 | 第13-15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13-14页 |
(二) 选题简介 | 第14-15页 |
二、 选题论证 | 第15-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5-16页 |
(三) 现实作用 | 第16-17页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17-26页 |
(一) 20 世纪初人才地理分布研究的初级阶段 | 第18-20页 |
(二) 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阶段 | 第20-25页 |
(三) 海外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四、 学术要点 | 第26-28页 |
(一) 选题切入点 | 第26-27页 |
(二) 新学理视点 | 第27页 |
(三) 学术考量重点 | 第27页 |
(四) 学术探讨难点 | 第27页 |
(五) 学术辨析焦点 | 第27页 |
(六) 学术创新点 | 第27-28页 |
五、 相关界定 | 第28-31页 |
(一) 时间 | 第28页 |
(二) 空间 | 第28页 |
(三) 内容 | 第28-29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第一章 究天人之际——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地理沿革 | 第31-53页 |
一、 物华天宝——山东自然地理概况 | 第32-38页 |
(一) 得天之时 | 第32-34页 |
(二) 据地之利 | 第34-37页 |
(三) 地灵生人杰——成于人和 | 第37-38页 |
二、 山东历史地理沿革 | 第38-53页 |
(一) 山东概念之历史嬗变 | 第39-41页 |
(二) 先秦时期的山东历史沿革综述 | 第41-43页 |
(三) 秦、汉时期的山东政区 | 第43-44页 |
(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 | 第44-46页 |
(五) 隋唐时期的山东政区 | 第46-47页 |
(六) 宋、金、元时期的山东政区 | 第47-49页 |
(七) 明时期的山东政区 | 第49页 |
(八) 清朝的山东政区 | 第49-50页 |
(九)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年)的山东政区 | 第50-51页 |
(十)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山东革命根据地的行政区划设置沿革 | 第51-53页 |
第二章 通古今之变——历代山东文化人才分布变迁 | 第53-125页 |
一、 文化人才的界定 | 第53-56页 |
二、 历代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概况 | 第56-125页 |
(一) 先秦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56-60页 |
(二) 秦、两汉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60-67页 |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67-74页 |
(四) 隋唐五代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74-83页 |
(五) 宋、元、辽、金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83-96页 |
(六) 明朝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96-111页 |
(七) 清朝前中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111-125页 |
第三章 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空间格局 | 第125-141页 |
一、 山东文化地理的变迁 | 第125-131页 |
(一) 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 | 第126-127页 |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文化 | 第127-129页 |
(三) 秦汉时期的齐鲁文化 | 第129页 |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鲁文化 | 第129-130页 |
(五) 隋唐时期的齐鲁文化 | 第130页 |
(六) 宋元明清时期的齐鲁文化 | 第130-131页 |
二、 山东省自然地理区划 | 第131-135页 |
(一) 山东自然地理区划概述 | 第131-132页 |
(二) 山东省地貌自然地理区划概况 | 第132-135页 |
三、 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空间格局 | 第135-141页 |
(一) 历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总览 | 第135-136页 |
(二) 近代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的空间格局 | 第136-141页 |
第四章 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历时变迁 | 第141-174页 |
一、 晚清七十年(1840-1911)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141-154页 |
(一) 晚晴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概况, | 第141-150页 |
(二) 影响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因素 | 第150-152页 |
(三) 晚晴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 第152-154页 |
二、 民国时期(1912-1949)山东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 | 第154-174页 |
(一) 民国时期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概况 | 第154-172页 |
(二) 民国时期山东文化人才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 第172-174页 |
第五章 山东儒家经学人才地理分布的近代历史解读 | 第174-195页 |
一、 经学概述 | 第174-176页 |
(一) 经学的概念 | 第174页 |
(二) 经学的流派 | 第174-176页 |
二、 清代经学概览 | 第176-178页 |
三、 近代山东儒家经学人才的地理分布——以进士、举人为例 | 第178-195页 |
(一) 进士人才的地理分布概况 | 第178-191页 |
(二) 举人的地理分布概况 | 第191-192页 |
(三) 晚晴儒家经学人才(以进士、举人为例)分布的不平衡性的原因探析 | 第192-195页 |
第六章 山东西学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的近代历史解读 | 第195-217页 |
一、 近代山东西学文化人才的产生 | 第196-202页 |
(一) 近代山东西学文化人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97-200页 |
(二) 近代山东西学文化人才的来源和构成 | 第200-202页 |
二、 近代山东西学文化人才的地理分布概况 | 第202-214页 |
三、 近代山东西学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状况的原因探析 | 第214-217页 |
第七章 对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审视 | 第217-221页 |
一、 影响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因素探析 | 第217-219页 |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217-218页 |
(二)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218-219页 |
二、 近代山东文化人才地理分布的有益启示 | 第219-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0页 |
附录 | 第230-253页 |
一、 山东地形地势图 | 第230-232页 |
二、 现行山东省行政区划简图 | 第232-233页 |
三、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简图和简表 | 第233-253页 |
(一)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简图 | 第233-240页 |
(二)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简表 | 第240-2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253-254页 |
后记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