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一、引言 | 第12-18页 |
| (一)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二) 跨国公司后向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1. 理论研究回顾及简评 | 第13-14页 |
| 2. 实证研究回顾及简评 | 第14-17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页 |
| 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二、在华跨国公司后向技术溢出的机理分析 | 第18-27页 |
| (一) 后向技术溢出的主体 | 第18-20页 |
| 1. 后向技术溢出方 | 第18-20页 |
| 2. 后向技术吸收方 | 第20页 |
| (二) 后向技术溢出的途径 | 第20-23页 |
| 1. 需求关联途径 | 第22页 |
| 2. 标准制定途径 | 第22页 |
| 3. 技术指导途径 | 第22-23页 |
| 4. 人员培训途径 | 第23页 |
| 5. 产业竞争途径 | 第23页 |
| (三) 后向技术溢出的效应 | 第23-27页 |
| 1. 规模经济效应 | 第24页 |
| 2. 技术联系效应 | 第24页 |
| 3. 竞争效应 | 第24-27页 |
| 三、在华跨国公司后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27-33页 |
| (一)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27-29页 |
| (二) 数据来源说明 | 第29页 |
| (三) 模型设定和方法说明 | 第29-31页 |
| 1. F检验 | 第29-30页 |
| 2. Hausman检验 | 第30-31页 |
| (四) 检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1.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检验 | 第31-32页 |
| 2.结果说明 | 第32-33页 |
| 四、在华跨国公司后向技术溢出的案例分析——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例 | 第33-40页 |
| (一) 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发展策略 | 第34页 |
| (二) 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后向技术溢出的机理分析 | 第34-40页 |
| 1. 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后向技术溢出的途径 | 第34-38页 |
| 2. 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后向技术溢出的效应 | 第38-40页 |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0-46页 |
| (一) 研究结论 | 第40-42页 |
| 1. 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 2. 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 (二) 政策建议 | 第42-46页 |
| 1. 宏观国家层面的建议 | 第42-43页 |
| 2. 中观产业层面的建议 | 第43-44页 |
| 3. 微观企业层面的建议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录 | 第49-57页 |
| 附录1:数据统计 | 第49-56页 |
| 附录2: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