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相初探:效应和类别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面相的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面相的一般性质 | 第12-13页 |
·面相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面相的本土性 | 第13-14页 |
·面相研究所涉及的背景知识 | 第14-17页 |
·内隐刻板印象 | 第14-15页 |
·社会认知与内隐社会认知 | 第15页 |
·推理与决策的双加工理论 | 第15-16页 |
·内隐联想测验 | 第16-17页 |
·面孔加工的特异性 | 第17页 |
2 提出问题与研究计划 | 第17-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基本假设 | 第19页 |
·研究计划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0-28页 |
·预备实验 | 第20-22页 |
·被试 | 第21页 |
·仪器、材料和设计 | 第21页 |
·程序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22页 |
·实验一 | 第22-24页 |
·实验目的 | 第22页 |
·被试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设计和程序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实验二 | 第24-26页 |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被试 | 第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设计和程序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实验三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被试 | 第26页 |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设计和程序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2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32-33页 |
·本文总结 | 第32页 |
·工作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