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层住区的交往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2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高层住区 | 第15-16页 |
·交往空间 | 第16-17页 |
·高层住宅的发展 | 第17-22页 |
·高层住宅的发展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外高层住宅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国内高层住宅迅速发展的原因 | 第20-22页 |
·社会发展引发交往危机 | 第22-23页 |
·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 | 第22页 |
·人口流动加剧人口异质性 | 第22页 |
·家庭结构小型化 | 第22页 |
·城市居民交往频率过高 | 第22-23页 |
·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发展 | 第23页 |
·社会心理的离散化和客观化 | 第23页 |
·住区交往的重要意义 | 第23-25页 |
·人需要交往 | 第23-24页 |
·住区交往的意义 | 第24-25页 |
·高层住区交往空间的缺失 | 第25-26页 |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交往空间的行为心理学理论 | 第27-46页 |
·交往的社会学理论 | 第27-30页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7-28页 |
·人际交往理论 | 第28-30页 |
·邻里交往理论 | 第30页 |
·空间的认知与知觉 | 第30-36页 |
·空间认知 | 第30-32页 |
·个人空间 | 第32-34页 |
·私密性 | 第34页 |
·领域性和可防卫空间 | 第34-35页 |
·高密度和拥挤 | 第35-36页 |
·空间中的心理特征 | 第36-38页 |
·人的向光性 | 第36页 |
·中心恐惧 | 第36页 |
·背部防卫 | 第36-37页 |
·看与被看 | 第37页 |
·小群体行为特性 | 第37页 |
·抄近路行为 | 第37-38页 |
·交往的行为心理特征 | 第38-46页 |
·交往心理 | 第38-39页 |
·交往行为 | 第39-41页 |
·影响交往行为的因素 | 第41-43页 |
·不同年龄人群的交往特征 | 第43-46页 |
第3章 高层住区的交往空间研究 | 第46-59页 |
·住区交往空间的历时分析 | 第46-47页 |
·传统居住空间与交往 | 第46页 |
·现代居住空间和交往 | 第46-47页 |
·高层住宅居住空间与交往 | 第47-51页 |
·高层住区的居住空间形态 | 第47-48页 |
·高层住区特殊群体的交往行为心理 | 第48-51页 |
·高层住区的交往空间 | 第51-53页 |
·高层住区交往空间的分类 | 第51-52页 |
·高层交往空间的特征 | 第52-53页 |
·高层住区交往空间的制约因素 | 第53-59页 |
·环境缺乏舒适性 | 第53-55页 |
·住区规划缺陷 | 第55-56页 |
·高密度形成拥挤 | 第56页 |
·经济因素制约下的建筑平面 | 第56页 |
·空间尺度失衡 | 第56-57页 |
·特殊的交通方式 | 第57页 |
·不安全的空间环境 | 第57-58页 |
·环境设计形式化 | 第58-59页 |
第4章 高层住区的交往空间设计 | 第59-80页 |
·规划层面下的交往空间设计 | 第59-66页 |
·适合交往的高层住区规模 | 第59-60页 |
·高层住区空间结构层次 | 第60页 |
·规划的同质混居模式 | 第60-61页 |
·建筑布局与领域感 | 第61-62页 |
·住区交通与交往空间 | 第62-65页 |
·营造舒适的物理环境 | 第65-66页 |
·高层住区建筑外部交往空间设计 | 第66-76页 |
·高层住区与城市边界交往空间设计 | 第66-68页 |
·高层住区中心交往空间设计 | 第68-70页 |
·高层住区组团交往空间设计 | 第70-72页 |
·高层住区架空层交往空间设计 | 第72-73页 |
·住区设施与交往 | 第73-75页 |
·住区绿化与交往 | 第75-76页 |
·住区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设计 | 第76-80页 |
·住宅入口门厅 | 第76-77页 |
·扩大侯梯厅 | 第77-78页 |
·空中庭院 | 第78-79页 |
·屋顶花园 | 第79页 |
·阳台和露台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