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隐喻式表达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插图索引第10-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17页
   ·研究背景第1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2章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概述第17-29页
   ·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与影响第17-20页
     ·起源第17页
     ·发展第17-19页
     ·影响第19-20页
   ·古典园林营造的意识形态和风格特征第20-22页
     ·意识形态第20-21页
     ·风格特征第21-22页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点第22-29页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23页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第23-25页
     ·大中有小,小中见大第25-26页
     ·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第26-27页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第27-29页
第3章 隐喻式表达传统造园手法的理论研究第29-41页
   ·建筑中的隐喻式表达第29-31页
     ·建筑隐喻第29-30页
     ·隐喻主义第30页
     ·中西方建筑和园林中的隐喻表现第30-31页
   ·隐喻式表达传统造园手法的相关理论联系第31-38页
     ·建筑符号学、类型学与现象学第31-35页
     ·园林与建筑的共同美学原则第35-38页
   ·在建筑设计运用中的现实意义第38-41页
     ·探索本土建筑的发展方向第38-39页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第39-41页
第4章 传统造园手法在建筑中的隐喻式表达类别分析第41-51页
   ·本体为具象形式的隐喻式表达第41-45页
     ·外部造型第41-42页
     ·内部构件第42-44页
     ·色彩材质第44-45页
   ·本体为抽象空间的隐喻式表达第45-49页
     ·动态空间第46-48页
     ·静态空间第48-49页
   ·本体为总体环境的隐喻式表达第49-51页
第5章 当代建筑中传统造园手法隐喻式表达方法总结第51-65页
   ·融合传统元素第51-54页
     ·传统符号的拼贴第51-52页
     ·传统类型的现代诠释第52-53页
     ·传统文化的解读第53-54页
   ·活用造景手法第54-57页
     ·对景的运用第54-55页
     ·借景的运用第55-56页
     ·框景的运用第56-57页
   ·丰富空间体验第57-60页
     ·空间路径的多样化第58页
     ·空间形态的多样化第58-60页
     ·感官体验的多样化第60页
   ·表现自然山水第60-63页
     ·对话自然第60-61页
     ·融合自然第61-62页
     ·营造自然第62-63页
   ·营造诗画意境第63-65页
     ·文化的共鸣第63-64页
     ·韵律的通感第64-65页
第6章 传统造园手法隐喻式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第65-74页
   ·苏州博物馆新馆第65-68页
     ·总体环境第65页
     ·具体形式第65-67页
     ·抽象空间第67-68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68-74页
     ·总体环境第68-69页
     ·具体形式第69-71页
     ·抽象空间第71-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高层住区的交往空间研究
下一篇:湘中民居的地域性构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