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及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选题来源 | 第14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4-15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 | 第14-15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界定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综述 | 第15-17页 |
·技术创新耦合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1-23页 |
第2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机理分析 | 第23-30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学特征 | 第23-25页 |
·互利共生 | 第23-24页 |
·协同竞争 | 第24页 |
·结网群居 | 第24-25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 | 第25-27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条件 | 第25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构成 | 第25-27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 | 第27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 | 第27-30页 |
·技术专利化演进机理 | 第27-28页 |
·技术模块化演进机理 | 第28页 |
·技术标准化演进机理 | 第28-30页 |
第3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路径分析 | 第30-39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路径构成 | 第30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特征 | 第30-32页 |
·创新生态位特征 | 第30-31页 |
·协同创新驱动力特征 | 第31页 |
·合作伙伴契约关系特征 | 第31-32页 |
·技术标准耦合纽带特征 | 第32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发耦合路径分析 | 第32-35页 |
·研发耦合内涵 | 第32-33页 |
·研发耦合方式 | 第33-35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专利耦合路径分析 | 第35-36页 |
·专利耦合内涵 | 第35页 |
·专利耦合方式 | 第35-36页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耦合路径分析 | 第36-39页 |
·技术标准耦合内涵 | 第36-37页 |
·技术标准耦合方式 | 第37-39页 |
第4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 | 第39-46页 |
·技术种群分类与界定 | 第39页 |
·同一技术种群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 | 第39-42页 |
·同一技术种群研发耦合度评价 | 第39-40页 |
·同一技术种群专利耦合度评价 | 第40-41页 |
·同一技术种群技术标准耦合度评价 | 第41-42页 |
·不同技术种群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 | 第42-44页 |
·技术创新耦合度与区域经济绩效关联模型 | 第44-46页 |
·技术进步速度 | 第44-45页 |
·技术创新耦合度与区域技术进步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第5章 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 | 第46-63页 |
·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况 | 第46-50页 |
·同一技术种群研发投入耦合度 | 第50-51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0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同一技术种群专利耦合度 | 第51-53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1-52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同一技术种群技术标准耦合度 | 第53-56页 |
·闪联标准简介 | 第53-54页 |
·闪联标准推广耦合情况 | 第54-56页 |
·不同技术种群技术创新耦合度 | 第56-58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6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技术创新耦合度与创新种群技术进步关系 | 第58-61页 |
·技术进步速度 | 第58-60页 |
·技术创新耦合度与技术进步速度关系分析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附录B 数据Ⅰ | 第73-75页 |
附录C 数据Ⅱ | 第75-79页 |
附录D 数据Ⅲ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