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第一节 跨国银行系统风险监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9-10页 |
一、 跨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 第9页 |
二、 跨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紧迫性 | 第9-10页 |
第二节 跨国银行监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 第10-18页 |
一、 跨国银行监管的历史 | 第10-16页 |
二、 跨国银行监管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三、 跨国银行监管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境内跨国银行发展及监管现状 | 第21-25页 |
第一节 中国境内跨国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一、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简述 | 第21-22页 |
二、 跨国银行资产地区分布状况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中国境内跨国银行监管现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境内跨国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原因及监管 | 第25-39页 |
第一节 中国境内跨国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原因 | 第25-28页 |
一、 中国银行业的脆弱性 | 第25-26页 |
二、 跨国银行自身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应从市场准入环节入手 | 第28-31页 |
一、 准入条件列首位,软硬标准同时抓 | 第28-29页 |
二、 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多采取新设子行形式,忽视并购设立 | 第29页 |
三、 取消地域选址限制,中外银行获得双赢 | 第29-30页 |
四、 对内开放不足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应从市场运营环节入手 | 第31-36页 |
一、 监管理念陈旧 | 第31-32页 |
二、 跨国银行监管与本国银行监管存在差异性 | 第32-33页 |
三、 加强风险监管力度 | 第33-34页 |
四、 加强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 | 第34页 |
五、 重视市场的运作和监管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从市场退出环节入手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构造跨国银行监管体系——转变跨国银行监管方式 | 第39-55页 |
第一节 加强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环节监管 | 第39-42页 |
一、 明确市场准入时跨国银行风险指标 | 第39页 |
二、 跨国银行进入形式以新设子行和并购方式并存 | 第39-40页 |
三、 加强跨国银行对我国相对落后的西南地区的投资 | 第40-41页 |
四、 对内开放国内金融业的范围和程度要扩大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加强跨国银行市场运营环节的监管 | 第42-45页 |
一、 提升本国银行竞争实力,稳定本国金融稳定 | 第42-43页 |
二、 跨国银行监管思路应重视审慎性监管 | 第43-44页 |
三、 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对系统性风险发生起到抑制作用 | 第44页 |
四、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监管工作进行 | 第44-45页 |
第三节 跨国银行退出市场环节的监管 | 第45-47页 |
一、 最后贷款人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存款保险制度 | 第46-47页 |
三、 针对风险差别,形成对跨国银行的监管差异 | 第47页 |
四、 建立各种相关机制,分散系统性风险 | 第47页 |
第四节 内、跨国银行互相监督,谋求共和,创作良好竞争环境 | 第47-51页 |
一、 加强东道国与母国的交流,促进监管的有效性 | 第47-50页 |
二、 鼓励银行和非银行的合作,促进监管的有效性 | 第50-51页 |
第五节 我国对跨国银行法律监管的亮点与问题 | 第51-55页 |
一、 我国法律对跨国银行监管的新亮点 | 第51页 |
二、 我国法律对跨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三、 完善我国跨国银行法律监管的法律意义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