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职务侵占犯罪概述 | 第8-16页 |
第一节 我国职务侵占罪的立法沿革 | 第8-12页 |
一、我国古代及近现代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立法规定 | 第8-10页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立法沿革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境外职务侵占罪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12-16页 |
一、境外关于职务侵占罪的近似规定 | 第12-13页 |
二、我国与境外国家、地区职务侵占罪的立法比较 | 第13-15页 |
三、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职务侵占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第16-31页 |
第一节 职务侵占罪概念的表述及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职务侵占罪的客体及犯罪对象 | 第17-21页 |
一、职务侵占罪的客体 | 第17-18页 |
二、职务侵占罪的对象 | 第18-21页 |
第三节 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 | 第21-26页 |
一、利用职务之便的含义 | 第21-23页 |
二、如何区分“职务上便利”与“工作关系的便利” | 第23页 |
三、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类型 | 第23-24页 |
四、关于“非法占有”的争议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犯罪主体 | 第26-29页 |
一、职务侵占罪犯罪主体的特征 | 第26-28页 |
二、单位临时工、雇工、实习生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 第28-29页 |
第五节 职务侵占罪的主观方面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职务侵占罪的司法认定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准确判定职务侵占罪的罪与非罪 | 第31-32页 |
一、因劳务纠纷而产生之侵占要判断其主观目的 | 第31-32页 |
二、筹建公司的工作人员能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 第32页 |
第二节 职务侵占罪既遂、未遂形态认定 | 第32-34页 |
一、职务侵占罪是否存在未遂 | 第33页 |
二、职务侵占罪的未遂界定及其要件 | 第33-34页 |
三、对侵占不动产既遂和未遂的判断 | 第34页 |
第三节 职务侵占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对我国职务侵占罪的刑事立法的反思与完善 | 第37-42页 |
一、职务侵占罪的刑事立法缺陷 | 第37-38页 |
二、职务侵占罪立法的完善及具体建议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