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12页
绪论第12-18页
 (一) 研究缘起第12-13页
 (二) 研究内容、范围及意义第13-14页
 (三) 前人研究的综述及研究趋势第14-16页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及难点第16-18页
第一章 从戏曲理论的转向到唱腔理论模式的构建第18-30页
 第一节 传统思维中的综分观及对音乐研究的影响第18-20页
 第二节 宋元至明中期传统戏曲理论的“文本位”倾向第20-22页
 第三节 明清之际传统戏曲理论的转向第22-25页
 第四节 上个世纪下半叶戏曲唱腔研究的兴起第25-27页
 第五节 当代戏曲音乐理论体系中的唱腔研究多维观照第27-30页
第二章 豫剧早期唱腔音乐结构(上)第30-50页
 第一节 论豫剧祥符调唱腔的“音腔”、“腔音列”第30-39页
  一、豫剧祥符调的音腔、腔音列第31-35页
  二、豫剧祥符调的腔音、腔音列与开封方言、叫卖调的关系第35-39页
 第二节 论豫剧唱腔的“乐节/腔韵”第39-48页
  一、豫剧祥符调的乐节——以慢板为例第40-42页
  二、豫剧的腔韵——以慢板为例第42-48页
 小结——祥符调的微观结构特征第48-50页
第三章 豫剧早期唱腔音乐结构(中)第50-72页
 第一节 祥符调早期慢板的乐句、乐段/单曲、腔(乐)调结构第50-58页
 第二节 豫剧祥符调早期流水板的乐句、乐段、腔(乐)调第58-65页
 第三节 豫剧早期二八板的乐句、乐段、腔(乐)调第65-68页
 第四节 祥符调早期飞板的乐句、乐段、腔(乐)调第68-70页
 小结——祥符调的中观特征第70-72页
第四章 豫剧早期唱腔音乐结构(下)第72-80页
 第一节 论豫剧唱腔的腔套第72-73页
 第二节 豫剧的音阶调式第73-75页
 第三节 论豫剧所属的腔系第75-78页
 小结——祥符调的宏观特征第78-80页
第五章 1900前后的豫剧唱腔自我救赎与修正第80-102页
 第一节 豫东调的腔音列——上五音的形成第81-87页
 第二节 豫西调的腔音列——下五音的形成第87-91页
 第三节 豫东调、豫西调的其它差异第91-98页
  一、腔音层次的差异第91-94页
  二、腔韵层次不同第94-96页
  三、乐句层次的不同第96-97页
  四、腔调层次的不同第97-98页
  五、腔套不同第98页
 小结第98-102页
第六章 1930—1940年代的豫剧唱腔改良与变革 #91——豫西调与豫东调的融合第102-124页
 第一节 豫东调、豫西调融合概述第102-110页
  一、豫西调影响豫东调一例第103-105页
  二、豫东调影响豫西调一例第105-107页
  三、豫东调内部整合吸收之一例第107-110页
 第二节 豫东调、豫西调在各层次的融合第110-117页
  一、微观层面的融合第110-113页
  二、中观层面的融合(一)——以乐句为单位第113-115页
  三、中观层面的融合(二)——以乐段为单位第115-117页
 第三节 发生在西安和界首的两大流派的交流与融合第117-123页
  一、以崔兰田与陈素真《三上轿》唱腔比较为例第117-118页
  二、以阎立品与毛兰花《桃花庵》唱腔比较为例第118-121页
  三、该时期字调与腔的关系辩证第121-123页
 小结第123-124页
第七章 1950—1960年的豫剧唱腔改革与发展(上)第124-148页
 第一节 腔音、腔韵层面的动态变迁第124-129页
  二、由于对其它艺术门类唱腔的吸纳而丰富了腔韵第127-129页
 第二节 行当分腔的初步探索第129-137页
  一、二本腔(俗称二音子)唱法的腔音列选择第130-131页
  二、“夹本音”唱法的腔音列选择第131-133页
  三、“夹板音”唱法的腔音列选择第133-137页
 第三节 腔调间的融合及板式创新第137-142页
  一、通过腔韵渗透促进板式间的融合,形成新的板式系统性腔韵(腔—腔互动)#126第137-138页
  二、通过腔韵借用重组,创新板式,丰富板式的表现力第138-139页
  三、“二八流水混合板”的运用——(活)唱—(定)腔融合第139-141页
  四、复乐段的运用第141-142页
 第四节 慢板一二八板联套的形成第142-143页
 第五节 (活)唱与(定)腔互动第143-148页
  一、由(活)唱到(定)腔第143-144页
  二、由(定)腔到(活)唱第144-145页
  三、亦吟亦唱第145-148页
第八章 1950—1960年的豫剧唱腔改革与发展(下)第148-178页
 第一节 豫剧现代戏男女分腔的探索第148-155页
  一、从《桃李同春》到《两兄弟》第148-153页
  二、《五姑娘》、《朝阳沟》在男声唱腔改革上的成就第153-155页
 第二节 现代戏对传统唱腔的继承与发展第155-168页
  一、从现代戏的“(活)唱”维度看河南地方方言语调对现代戏唱腔的制约性与现代戏改革的适应性第155-158页
  二、现代戏唱腔改革对传统腔韵的继承与发展第158-162页
  三、现代戏唱腔改革对传统流水板的继承、融合与发展第162-165页
  四、突破二八板上下句程式,创造新的二八板唱腔体式第165-167页
  五、现代戏唱腔改革在传统联套方式上的新变化第167-168页
 第三节 现代戏对对其它传统剧种、曲种唱腔的吸收与发展第168-172页
 第四节 新音乐结构手法在现代戏唱腔设计中的应用第172-176页
  一、借助调高、调式对置对唱腔进行变奏式发展第173-174页
  二、主题音调贯穿法第174-176页
 小结第176-178页
第九章 结语第178-214页
 第一节 豫剧唱腔结构嬗变的哲学基础与审美意蕴第178-190页
  一、哲学基础:“变易·简易·不易”第178-184页
  二、审美意蕴:中州音韵·审美在场·中庸和合第184-190页
 第二节 豫剧唱腔变迁中的社会文化互动第190-195页
  一、自我救赎与修正期的社会文化动因第190-192页
  二、改良变革期的社会文化动因第192-193页
  三、改革发展期的社会文化动因第193-195页
 第三节 豫剧唱腔变迁的意义及启示第195-205页
  一、豫剧现代戏改革与全国现代戏改革第195-197页
  二、从豫剧“(活)唱一(定)腔”互动维度反观中国戏曲唱腔体制演进第197-205页
 第四节 音乐传播学视野下的豫剧唱腔结构动态变迁第205-214页
  一、共时传播视角下的豫剧唱腔结构第206-209页
  二、历时传播视角下的豫剧唱腔结构动态变迁第209-210页
  三、“解构”与“后结构”断想第210-214页
附录1第214-222页
附录2第222-238页
附录3第238-252页
 曲谱1第238页
 曲谱2第238-239页
 曲谱3第239-241页
 曲谱4第241-245页
 曲谱5第245-252页
参考文献第252-25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58-260页
致谢第260-262页
索引一:图例第262-263页
索引二:表格第263-264页
索引三:谱例第264-270页
个人简历第270-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