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选题的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第11-12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12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 第12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 第12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有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有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访谈法 | 第15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 第16-23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概述 | 第16-19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背景 | 第16-17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 第17-19页 |
·荣辱观的内涵 | 第17-18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 第18-19页 |
·大学生道德教育概述 | 第19-20页 |
·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19-20页 |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系 | 第20-23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道德教育规定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 第20-21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21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衡量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的标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 第23-31页 |
·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 第23-25页 |
·道德准则模糊 | 第23-24页 |
·道德行为失范 | 第24-25页 |
·道德情感缺失 | 第25页 |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1页 |
·转型期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25-26页 |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26-27页 |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27页 |
·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27-31页 |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 | 第28页 |
·重视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行为培养 | 第28-29页 |
·道德教育内容缺乏基础性 | 第29页 |
·注重强制性道德教育方法,忽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 第31-41页 |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意义 | 第31-32页 |
·有利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31页 |
·有利于大学生道德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 第31页 |
·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 | 第31-32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的道德教育的重点 | 第32-34页 |
·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 第32-33页 |
·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荣,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 第33页 |
·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荣,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33-34页 |
·以崇尚科学为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4页 |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方案 | 第34-41页 |
·明确道德教育的目标 | 第35页 |
·明确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 第35页 |
·建构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 | 第35页 |
·细化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35-36页 |
·改进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36-38页 |
·灌输教育法 | 第36-37页 |
·价值澄清法 | 第37页 |
·道德认知发展法 | 第37-38页 |
·丰富道德教育的载体 | 第38-40页 |
·努力开发隐性课程 | 第38页 |
·大力开发文化载体 | 第38-39页 |
·充分开发活动载体 | 第39页 |
·积极利用传媒载体 | 第39页 |
·有效利用管理载体 | 第39-40页 |
·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的环境 | 第40-41页 |
·努力营造有效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0页 |
·大力打造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