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1-15页 |
1. 大陆对徐松石的研究 | 第11-13页 |
2. 港台对徐松石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 创新点 | 第15页 |
3.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徐松石的儿童教育 | 第16-33页 |
(一) 重视家庭教育 | 第16-26页 |
1. 家庭教育之重要性 | 第17-19页 |
2. 家庭教育之具体实施要求 | 第19-26页 |
(二) 重视儿童德育和儿童心理教育 | 第26-28页 |
1. 重视儿童德育 | 第26页 |
2. 重视儿童心理教育 | 第26-28页 |
(三) 徐松石儿童教育思想成因浅析 | 第28-33页 |
1. 徐氏之教育背景 | 第28-30页 |
2. 儿童教育研究之兴起 | 第30-33页 |
二、徐松石在民族学方面的成就 | 第33-57页 |
(一) 徐松石民族学研究之成果 | 第33-47页 |
1. 神话人物释义——伏羲盘古考 | 第33-35页 |
2. 西南民族史研究——以苗傜僮族为考察 | 第35-37页 |
3. 中国古民族迁徙考 | 第37-44页 |
4. 铜鼓研究 | 第44-47页 |
(二) 徐松石之民族学方法——以地名考证法为研究 | 第47-57页 |
1. 地名考证法 | 第47页 |
2. 地名考证法在民族学上的应用 | 第47-52页 |
3. 地名考证法评析 | 第52-57页 |
三、徐松石的文化思想 | 第57-76页 |
(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松石之思想 | 第57-67页 |
1. 早期徐松石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之态度 | 第57-58页 |
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松石神学思想探析——以本色化神学为考察对象 | 第58-65页 |
3. 关于徐松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思想的评析 | 第65-67页 |
(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徐松石之思想 | 第67-73页 |
1. 徐松石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 第68-71页 |
2. 以《圣经》为唯一标准的本色化神学思想 | 第71-72页 |
3. 对徐松石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评析 | 第72-73页 |
(三) 徐松石思想转变原因之探析 | 第73-76页 |
1. 生活境遇之因素 | 第73-74页 |
2. 宗教及信仰深入之因素 | 第74-76页 |
四、结论:知识分子徐松石 | 第76-81页 |
(一) 关于“知识分子” | 第76-77页 |
(二) 知识分子徐松石 | 第77-81页 |
1. “外王”:世俗知识分子——徐松石之“道在己身” | 第77-79页 |
2. “内圣”:宗教知识分子——徐松石之最终归宿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谢辞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