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心理意义及其符号学机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视角 | 第9-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幽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3页 |
·本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心理符号学 | 第13-16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17页 |
2 幽默研究的心理学意义 | 第17-20页 |
·人格构成的有机组成要素 | 第17-18页 |
·个体生存的意义运作 | 第18页 |
·社会生活中的适应策略 | 第18-19页 |
·幽默主题的理论意义:从跨学科关联到心理学理论 | 第19-20页 |
3 幽默的心理符号学研究框架 | 第20-39页 |
·幽默的界定 | 第20-25页 |
·广义幽默与狭义幽默 | 第21-22页 |
·“滑稽”、“讽刺”与幽默 | 第22-25页 |
·幽默的经典理论 | 第25-31页 |
·体液理论 | 第26-27页 |
·优势理论 | 第27-28页 |
·释放理论 | 第28-29页 |
·失谐理论 | 第29-31页 |
·幽默的学理考察维度 | 第31-34页 |
·幽默的心身关联 | 第31-32页 |
·幽默的产生、转换与理解 | 第32-33页 |
·幽默的心理符号学语境 | 第33页 |
·幽默的文化语境 | 第33-34页 |
·幽默之心理意义的运作特征 | 第34-35页 |
·幽默研究的多学科关联 | 第35-39页 |
4 幽默的心理功能和意义 | 第39-51页 |
·个体心理层面 | 第39-44页 |
·对复杂心理的解释 | 第39-40页 |
·智慧的表现 | 第40-42页 |
·对心理挫折的缓解 | 第42-43页 |
·对不同心理功能的协调 | 第43-44页 |
·社会适应心理层面 | 第44-47页 |
·对成长性困惑的应对 | 第44-45页 |
·对人际冲突与误解的缓解 | 第45-46页 |
·生活态度的构成要素 | 第46-47页 |
·宏观人性存在层面 | 第47-51页 |
·人生观的构成 | 第48-49页 |
·人性存在的反思 | 第49-51页 |
5 幽默心理意义的机制 | 第51-58页 |
·主体对心理意义的运作 | 第52-55页 |
·意识与无意识互动 | 第52-53页 |
·理性与非理性互动 | 第53-55页 |
·意义本身的运作机制 | 第55-57页 |
·主体间的心理互动机制 | 第57-58页 |
6 幽默心理研究的应用价值:从生活实践到心理帮助 | 第58-62页 |
·促进身心健康 | 第58-59页 |
·提高生活适应的灵活有效性 | 第59-60页 |
·有助于心理帮助 | 第60-62页 |
7 总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