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5页 |
·选题背景 | 第18-20页 |
·研究问题 | 第20-21页 |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论文结构和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许渊冲古诗英译回顾及文献综述 | 第25-40页 |
·许渊冲古诗英译:实践及理论 | 第25-30页 |
·古诗英译的储备酝酿期 | 第26-27页 |
·古诗英译的发展高峰期 | 第27-29页 |
·古诗英译的改进完善期 | 第29-30页 |
·许渊冲古诗英译研究综述 | 第30-4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0-3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4-40页 |
第三章 翻译规范 | 第40-65页 |
·翻译规范:溯源和发展 | 第40-48页 |
·规范的定义及特征 | 第40-42页 |
·翻译规范的研究进程 | 第42-48页 |
·规定性翻译规范研究 | 第43-44页 |
·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 | 第44-48页 |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 第48-65页 |
·理论成因 | 第49-53页 |
·理论主要内容 | 第53-6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3-55页 |
·翻译规范的研究内容 | 第55-57页 |
·翻译规范的重构 | 第57-59页 |
·翻译规范的研究指向 | 第59-60页 |
·翻译规范研究的贡献及局限 | 第60-65页 |
第四章 英译《唐诗三百首》之翻译规范重构 | 第65-142页 |
·预备规范的重构 | 第66-80页 |
·古诗英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66-70页 |
·时代特征与许译唐诗的预备规范 | 第70-80页 |
·古诗英译与今日英美文化 | 第70-74页 |
·古诗英译与今日中国 | 第74-77页 |
·许译唐诗及其预备规范 | 第77-80页 |
·操作规范的重构 | 第80-139页 |
·翻译问题的确立:例诗分析 | 第81-87页 |
·原诗与译诗之对比分析 | 第81-86页 |
·翻译问题之分类 | 第86-87页 |
·形式选择及操作规范 | 第87-112页 |
·体裁之选择 | 第88-92页 |
·建行之方式 | 第92-95页 |
·音韵之表现 | 第95-102页 |
·节奏之安排 | 第102-105页 |
·标点之运用 | 第105-108页 |
·语句之衔接 | 第108-112页 |
·内容传译及操作规范 | 第112-139页 |
·语义模糊之处理 | 第112-122页 |
·意象之传递 | 第122-128页 |
·文化专名之翻译 | 第128-134页 |
·数词之翻译 | 第134-139页 |
·初始规范的重构 | 第139-142页 |
第五章 对译本规范的文化反思 | 第142-167页 |
·译本规范之成因探析 | 第142-150页 |
·政治、经济发展格局 | 第142-144页 |
·翻译目的 | 第144-145页 |
·主流诗学观念 | 第145-147页 |
·主流翻译观念 | 第147-148页 |
·译者主体因素 | 第148-150页 |
·译本规范之运作效果 | 第150-154页 |
·对古诗英译实践之文化反思 | 第154-167页 |
·翻译实践层面 | 第154-161页 |
·批评研究层面 | 第161-164页 |
·出版发行层面 | 第164-16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67-171页 |
·观点总结 | 第167-169页 |
·论文局限和研究展望 | 第169-171页 |
附录(一):十字以上唐诗题目及其译文对比 | 第171-172页 |
附录(二):原诗“风”之意象英译情况 | 第172-176页 |
附录(三)文化专名及其翻译抽样调查 | 第176-177页 |
参考书目 | 第17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