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宽容精神的培养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一、论文研究意义第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4页
 三、论文研究方案第14-15页
和谐社会视阑下大学生宽容精神的培养第15-49页
 一、宽容和宽容精神第15-24页
  (一) 宽容含义的界定第15-20页
   1.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宽容第15-17页
   2.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宽容的理解第17-20页
  (二) 宽容精神第20-24页
   1.宽容精神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2.宽容精神的限度第21-24页
    (1) 对宽容的误解第21-22页
    (2) 宽容精神限度的主要内容第22-24页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培养大学生宽容精神的时代背景、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第24-34页
  (一) 培养大学生宽容精神的时代背景第24-27页
   1.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4-25页
   2.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决定第25-26页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第26-27页
  (二) 和谐社会视阈下培养大学生宽容精神的主要原因第27-29页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27页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第27-28页
   3.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28-29页
  (三) 和谐社会视阈下培养大学生宽容精神的重要意义第29-34页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29-30页
   2.有助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第30-31页
   3.有助于培养世界公民第31-32页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32-33页
   5.有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第33-34页
 三、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分析第34-43页
  (一) 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第35-39页
   1.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自私性第35-36页
   2.不能平等待人,表现为高傲性第36-37页
   3.不能真诚待人,表现为狭隘性第37-38页
   4.不善于良好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冷漠性第38-39页
  (二) 当代大学生宽容精神缺失主要原因分析第39-43页
   1.学校教育方面缺乏宽容意识和氛围第39-41页
    (1) 重智育轻德育第39页
    (2) 教师宽容教育的缺失第39-40页
    (3) 学校缺乏宽容的氛围第40-41页
   2.家庭教育不到位第41-42页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第42页
   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第42-43页
 四、和谐社会视阈下培养大学生宽容精神的主要措施第43-49页
  (一) 从自我做起,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宽容意识第43页
  (二)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43-44页
  (三) 塑造宽容、和谐的校园文化第44-45页
  (四)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宽容教育体系第45-46页
  (五)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第46-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教师工作任务的师专教育类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下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