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基于自适应粒子滤波器的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第12页
   ·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第13-21页
     ·移动机器人故障模型第13-15页
     ·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的特点第15-16页
     ·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的主要方法第16-20页
     ·移动机器人故障诊断的难点问题第20-21页
     ·研究趋势第21页
   ·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与论文结构第21-24页
     ·关键问题与研究思路第21-22页
     ·论文章节的安排第22-24页
第二章 基于粒子滤波器的混合动态系统故障诊断第24-33页
   ·混合动态系统故障诊断问题第24-25页
   ·粒子滤波器基本原理第25-29页
     ·蒙特卡罗重要性采样近似第25-26页
     ·基本的粒子滤波算法第26-27页
     ·基于粒子滤波器的故障诊断第27-29页
   ·提高粒子滤波器效率与精度的方法第29-32页
     ·改进的采样方法第29-30页
     ·降维技术第30页
     ·自适应调整粒子数第30-31页
     ·缓解样本贫化的技术第31-32页
     ·针对故障诊断问题的改进第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自适应粒子滤波器第33-44页
   ·自适应粒子滤波器的基本结构第33-34页
   ·自适应调整粒子数目第34-39页
     ·经验分布的单调收敛性第35-37页
     ·粒子数目自适应算法第37-39页
   ·实验与分析第39-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航迹推算传感器故障诊断的模糊自适应粒子滤波器第44-56页
   ·移动机器人原型系统以及航迹推算系统故障模型第44-46页
     ·移动机器人原型系统第44页
     ·故障空间第44-46页
     ·故障模型第46页
   ·状态空间自适应第46-50页
     ·移动机器人运动模式第47页
     ·领域约束第47-48页
     ·计算条件转移概率p(s_(t+1)=j|s_t=i,u_t~L,u_t~R)第48-50页
   ·模糊自适应粒子滤波器算法第50-54页
     ·算法描述第50-51页
     ·实验分析第51-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软故障实时检测与补偿第56-74页
   ·模型与软故障检测第56-59页
     ·运动学模型第56-57页
     ·故障模式,特征提取与软故障检测第57-58页
     ·测量模型第58-59页
   ·软故障补偿的自适应粒子滤波器PD-PNAPF第59-62页
     ·基本结构第59-60页
     ·建议分布自适应第60-61页
     ·粒子数目自适应第61-62页
   ·实验与分析第62-70页
     ·实验场景第62页
     ·故障检测结果分析第62页
     ·建议分布自适应分析第62-66页
     ·粒子数目自适应、精度及效率分析第66-70页
   ·软故障补偿的自适应进化粒子滤波算法PD-EAPF第70-73页
     ·多样性测度第70页
     ·自适应进化粒子滤波器PD-EAPF第70-71页
     ·实验以及分析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模型不完备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第74-88页
   ·不完备混合动态系统第75-76页
   ·未知模式检测第76-79页
   ·不完备模型诊断的粒子滤波算法第79-80页
   ·实验分析第80-85页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第81-82页
     ·多故障同时发生的情形(移动机器人航迹推算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第82-85页
   ·不完备系统诊断的自适应机制第85-86页
   ·小结第86-88页
第七章 激光雷达异常检测及鲁棒测量模型第88-105页
   ·激光雷达异常检测与滤除第89-92页
     ·二维激光雷达LMS291第89页
     ·激光雷达测量分段分析第89-91页
     ·异常分段检测以及有效测量窗口构造第91-92页
   ·激光雷达鲁棒测量模型第92-97页
     ·逆射线跟踪技术及单束射线的似然概率p(b_i|M_(t-k),△x_t)第92-94页
     ·利用高似然度射线计算p(M_t|M_(t-k),△x_t)第94-95页
     ·实验分析第95-97页
   ·综合应用——鲁棒并发定位与建图第97-104页
     ·鲁棒并发定位与建图算法(R_SLAM)第98-100页
     ·实验分析第100-104页
   ·小结第104-10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本论文工作小结第105-106页
   ·进一步研究工作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与科研工作第116-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ORTAR有限体积元方法及多孔介质中两相流的分相流动形式的研究
下一篇:大导程滚珠丝杠副动力学性能及加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