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体制论文

西方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及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引言第1-9页
第一章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第9-16页
 第一节 公司治理结构:概念和内容第9-12页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第9-10页
   (一) 国内外学者的定义第9页
   (二) 笔者的定义第9-10页
  二、 公司治理主体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第10页
  三、 公司治理手段: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第10-12页
   (一) 内部监控机制第10-11页
   (二) 外部监控机制第11页
   (三) 激励机制第11-12页
 第二节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第12-16页
  一、 公司治理理论的渊源和发展第12-13页
  二、 委托——代理理论第13-15页
  三、 利益相关者论第15-16页
第二章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第16-41页
 第一节 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美国的经验第16-25页
  一、 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第16-19页
   (一) 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第16-18页
   (二) 公司融资方式以直接融资为主第18页
   (三) 法律对法人持股的严格限制第18-19页
  二、 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点第19-24页
   (一) 治理主体:以股东利益为中心的公司观第19-20页
   (二) 内部监控机制的弱化与经营者主导第20-22页
   (三) 外部监控机制的主要约束第22-23页
   (四) 以物质报酬为主的激励机制第23-24页
  三、 绩效的评价第24-25页
 第二节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日、德的经验第25-37页
  一、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第25-27页
   (一) 以法人相互持股为特征的股权结构第25-26页
   (二) 公司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第26-27页
   (三) 法律基础第27页
  二、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概述第27-29页
  三、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概述:双层委员会制度第29-30页
  四、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点第30-37页
   (一) 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治理第30-32页
   (二) 内部监控机制第32-35页
   (三) 外部监控机制的弱化第35页
   (四) 激励机制第35-37页
  五、 绩效评价第37页
 第三节 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第37-41页
  一、 两种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第37-38页
  二、 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趋势第38-41页
   (一) 利益相关者和股东利益第38-39页
   (二) 董事会的作用第39页
   (三) 机构投资者第39-40页
   (四) 银行的作用第40页
   (五) 资本市场的作用第40-41页
第三章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第41-54页
 第一节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和问题第41-46页
  一、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实践与政策的探索第41-43页
   (一) 80年代股份制试点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第41-42页
   (二) 《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第42页
   (三) 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最新发展第42-43页
  二、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第43-46页
   (一) 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第43-44页
   (二) 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使国企改革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第44页
   (三) 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弱化乃至失效第44-45页
   (四) 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不足第45页
   (五) 缺乏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第45-46页
 第二节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借鉴与创新第46-54页
  一、 积极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第46-48页
   (一) 降低国家股比重第46-47页
   (二) 以法人持股为主第47-48页
   (三) 发展个人持股第48页
  二、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监督营运体系第48-49页
  三、 公司治理主体的确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第49页
  四、 完善公司治理的内部监控机制第49-51页
   (一) 完善公司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分权制衡第49-50页
   (二) 采取双向进入办法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第50-51页
  五、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健全公司治理的外部监控机制第51-52页
  六、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财政供养人口影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酵母多糖对凡纳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