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2页 |
一、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15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16-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三)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土地持续利用理论概述 | 第22-53页 |
第一节 土地利用概念回顾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土地持续利用的提出 | 第23-28页 |
一、 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二、 土地持续利用的定义、内涵 | 第25-27页 |
三、 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土地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资源优化配置 | 第28-38页 |
一、 稀缺理论—土地持续利用分析的基石 | 第28页 |
二、 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经济学角度变迁 | 第28-30页 |
三、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配置维度要求 | 第30-36页 |
四、 土地持续利用的配置目标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分析 | 第38-47页 |
一、 资源丰度 | 第39-40页 |
二、 环境容量 | 第40-41页 |
三、 人口因素 | 第41-42页 |
四、 经济发展 | 第42-44页 |
五、 技术进步 | 第44-45页 |
六、 制度变迁 | 第45-47页 |
第五节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47-53页 |
一、 人地关系理论 | 第47-48页 |
二、 区位理论 | 第48-50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一般理论分析 | 第53-94页 |
第一节 城市化一般理论 | 第53-57页 |
一、 城市化的定义 | 第53-54页 |
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 第54-57页 |
第二节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改变 | 第57-69页 |
一、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变化 | 第57-58页 |
二、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58-64页 |
三、 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 | 第64-65页 |
四、 土地利用经济属性的变化 | 第65-66页 |
五、 土地利用社会属性的变化 | 第66-68页 |
六、 土地利用生态属性的变化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形式 | 第69-94页 |
一、 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 | 第69-74页 |
二、 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土地利用 | 第74-83页 |
三、 先发、后发城市化与土地利用 | 第83-94页 |
第四章 区域城市体系结构与土地利用 | 第94-110页 |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演变 | 第94-95页 |
一、 城市体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第94-95页 |
二、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 第95页 |
三、 城市体系的类型 | 第95页 |
第二节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与土地利用 | 第95-102页 |
一、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一般理论 | 第96-98页 |
二、 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合理性界定 | 第98-99页 |
三、 城市规模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99-102页 |
第三节 城市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 第102-106页 |
一、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102-103页 |
二、 城镇空间布局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三、 城镇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 第104-106页 |
第四节 城镇职能分工与土地利用 | 第106-110页 |
一、 城市职能的分类 | 第106-107页 |
二、 城市职能的划分 | 第107-108页 |
三、 城市职能分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城市用地规模确定 | 第110-135页 |
第一节 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用地规模扩张 | 第110-115页 |
一、 外部经济性与产业空间集聚 | 第110-113页 |
二、 城市规模效益递增与城市用地扩张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城市用地规模传统预测方法 | 第115-121页 |
一、 原有用地确定方法简介 | 第115-119页 |
二、 对该方法的评析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城市性质与城市产业用地特点 | 第121-126页 |
一、 城市用地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 | 第121-123页 |
二、 城市产业的划分及各产业用地特点 | 第123-126页 |
第四节 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 | 第126-133页 |
一、 现行几种代表性的土地分类标准 | 第126-127页 |
二、 城市用地类型的划分 | 第127-129页 |
三、 用地指标确定的原则 | 第129-130页 |
四、 产业用地规模及城市总用地规模的确定 | 第130-133页 |
第五节 土地资本边际替代率与项目用地的确定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135-164页 |
第一节 竞租曲线、产业变迁与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 | 第135-147页 |
一、 城市产业的变迁 | 第135-140页 |
二、 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 | 第140-147页 |
第二节 中国城市土地空间结构不合理性及其产业渊源 | 第147-155页 |
一、 市地空间结构不合理的产业渊源 | 第147-150页 |
二、 产业结构成长的两种模式 | 第150-152页 |
三、 传统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55-164页 |
一、 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因 | 第155-156页 |
二、 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的标准 | 第156-158页 |
三、 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 | 第158-164页 |
第七章 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 | 第164-193页 |
第一节 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 第164-167页 |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 | 第164页 |
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第164-165页 |
三、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165-166页 |
四、 生态系统的动态与平衡 | 第166-167页 |
五、 生态系统的类型 | 第167页 |
第二节 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 | 第167-176页 |
一、 农地生态系统与市地生态系统 | 第167-170页 |
二、 城市化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70-176页 |
第三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第176-184页 |
一、 市场失灵 | 第176-179页 |
二、 政府失灵 | 第179-181页 |
三、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系统恶化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第181-184页 |
第三节 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环境优化 | 第184-193页 |
一、 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 | 第185-190页 |
二、 环境保护指向的经济手段 | 第190-193页 |
第八章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 第193-207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 第193-195页 |
第二节 单项指标评价 | 第195-197页 |
第三节 综合指标评价的框架和内容 | 第197-207页 |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98-199页 |
二、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99-202页 |
三、 各评价指标简介 | 第202-207页 |
第九章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 第207-225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07-208页 |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现状 | 第208-214页 |
一、 城市化进程 | 第208-209页 |
二、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09-214页 |
第三节 土地持续利用的评价过程 | 第214-217页 |
一、 权重的确定 | 第215页 |
二、 对2000年各项指标值的解释 | 第215-216页 |
三、 评价结果 | 第216-217页 |
第四节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217-225页 |
一、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217-218页 |
二、 政策建议 | 第218-225页 |